关注我们:

搜索
江汉热线 江汉热线 聚焦江汉 查看内容

仙桃(沔阳)自然灾害大事记

2008-11-1 16:11|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2408| 评论: 0

  仙桃(沔阳)自然灾害大事记 水 灾 仙桃(沔阳)地势低洼,水灾之多,为湖北各县市之首。 自唐朝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至公元2000年,约1200余年间,仙桃(沔阳)有记载的水灾有228次。 唐 朝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复州三县大水,没损田舍。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夏,汉水溢,襄、均复、郢四州皆受灾。 北 宋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春、夏淫雨,7月汉水溢,坏复州城及民田庐舍。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9月,沔阳湖水涨,坏民舍田稼。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秋7月,江水溢,复州堤垸多处溃决。 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7月,复州汉江水涨,坏民田。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大水。 南 宋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大水。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江陵东,沿江北岸,有黄坛古堤,邑官开决,引江水为险以御咨,继而复潦,江溢,荆南复州千余里皆被害。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5月,复州大水。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5月,大雨连旬,荆江溢,复州大水,流民舍3000余家,是十二世纪特大水灾年。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7月,汉水溢,复州大水,坏堤防、民舍,没田稼愈旬。 南宋恭帝德二年(公元1276年)玉沙水。 元 朝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沔阳玉沙水。 元成宗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夏5月至秋9月,江溢,沔阳大水。 元顺帝至正九(公元1349年)4月,江水溢,沔阳、汉阳、安陆、黄州各府均大水,为河南行省十四世纪特大水灾之年。 明 朝 明宪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夏,江汉并涨,沔阳大水,城内行舟。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6月,大水。 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6年)夏6月,江汉并涨,沔阳大水。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16年)夏,江汉并涨,沔阳大水。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公元1500年)夏,江汉并涨,风雨弥月,沔阳大水,没城垣二尺,为湖广十六世纪四次大水灾之一年。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6月,江水并涨,暴风大雨,大堤均溃,城环漂,没田庐,溺死千人。为湖广十六世纪四次特大水灾之一年。 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350年)秋,汉水溢,决拖船埠,沔阳西北尽没,知州曾储,州判蒋圣督工堵之。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大水。 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大水,江水溢,江堤决,水连洞庭,人畜多有溺死,为湖广十六世纪四次特大水灾之一年。 明世宗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大水。 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大水,次年又大水。 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6年)8月,汉水溢,潜江、琛江堤决,沔阳大水。 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江水溢,江堤大黄滩决,沔阳大水。 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8月水灾,大水入城。 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春、夏之交,连月苦雨,5月24日堤决,大水入城,为湖广十七世纪五次大水灾之一年。 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汉水溢,潜江快船湾堤决,直注乱泥湖,沔阳大水。知州郭侨筹款堵之。 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大水。 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江汉并溢,沔阳大水。 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大水,次年又大水。 明思宗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8月,汉水溢,沔阳大水,通城72垸,朱、麻13垸受灾,但民丰干鱼,饥不为灾。 明思宗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秋大水,全境皆淹。 明思宗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夏6月,汉水溢,淹州西南39垸。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春,连月苦雨,麦无,夏5月,江水溢,南北湖江,小林诸堤皆溃,秋冬大饥。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大水。 清 朝 清世祖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春淫雨,大水。 清世祖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6月,汉水溢,江堤茉莉湾溃,淹西湖、新兴、朱麻等二百余垸。 清世祖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大水,次年又水,三年仍大水,到第四年(顺治十五年)夏苦雨,江汉并溢,堤垸溃水,全州尽淹,迨至顺治十六年春大饥,秋又水灾,为湖广十七世纪特大水灾年。 清世祖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大水,次年又水。 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7月大水,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汉水溢,付家湾、祥堂堤溃。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兴工堵筑,此为湖广十七世纪五次特大水灾之一年。 清圣祖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5月,汉水溢,总口堤溃,淹西湖、新兴、浮涨、三角等垸,继而江水溢,复溃南江堤全境尽淹。 清圣祖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汉水溢,排沙渡溃,冲断凰河尾。 清圣祖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大水。 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春大水。 清圣祖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秋又大水。 清圣祖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春苦雨3月,夏大水,江堤溃口六、七处,全境尽淹,为湖广十七世纪五次特大水灾年。 清圣祖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秋,大水。 清圣祖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夏旱,秋有水灾,民多殒。 清圣祖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秋,7月大水。 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7月,江水溢,决黄坛堤,沔阳大水,江岸新堤坏,此为湖广十七世纪五次特大水灾之一年。 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水患。 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水患。 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水患。 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水患。 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秋,8、9月天阴雨。 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大水。 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水患,民饥。 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大水。 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大水。 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大水。 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江水溢,西流、龙堤、茅埠堤决。 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大水。 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大水。 清世宗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夏秋大水。 清世宗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春夏苦雨,六月江水溢,江堤溃口十九处,水疫交加。 清世宗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夏5月,汉水溢,王家湾横堤决,沔阳大水。 清世宗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秋8月,汉水溢,长团溃。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春淫雨,夏大水。 清高宗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春淫雨,夏水。 清高宗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春淫雨,秋7月,汉水溢,渍紫林、连丰、九合诸垸,直捣北口横堤。 清高宗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5月苦雨,夏江水溢,全州尽淹,秋8月复苦雨,冬日暖,棉花盛开。为湖北省十八世纪两次特大水灾之一年。 清高宗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大水。 清高宗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大水。 清高宗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大水。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大雨。 清高宗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大水。 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自春迄夏,阴雨近二百日,六月着棉,不闻蜂声。 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秋雨灾。 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大水。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水患。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水患。 清高宗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水患。 清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大水,民多流亡。 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大水。 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大水。 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江水溢,监利、万城堤溃,全州尽淹,为湖北省十八世纪两次特大水灾之一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水。 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水。 清仁宗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水。 清仁宗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大水。 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江水溢,沔南、京坻、诸垸淹没。 清仁宗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江水溢,汉阳格子龙湖堤决,倒灌沙湖,泥淤百余里, 闭田没。 清宣宗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监利武家口溃,沔阳大水。 清宣宗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春,汉水溢,天门王家营堤溃,沔阳大水。 清宣宗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5月9日夜,雨甚,烈风,迅雷,平地起水数尺,州城房屋,多有倾塌,为湖北省十九世纪9次特大水灾之一年,秋七月水。 清宣宗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夏5月,江水溢,监利江堤溃,沔阳大水,茅江、新堤、锅底湾、沙湖、红土垸等,仙桃各垸俱淹,为湖北省十九世纪9次大水之一年。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秋,江水溢,大水,13处溃口,沔大水,民不堪命,为湖北省十九世纪9次特大水灾之一年。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夏大水,为湖北省十九世纪9次特大灾之一年。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夏,4月3日夜,迅雷、烈风、雨雹如砖,大树拔,麦蔬尽萎,州城风外,屋多倒塌,死伤人畜无数。 清宣宗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大水。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监利子贝渊溃决,汉水倒灌柴材河,淤高城埠,沔南民垸沉塌殆尽,为湖北省十九世纪9次特大水灾年。次年7月,汉汛,黄家滩、鳝鱼堤漫溃,沔大水。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大水。 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潜江狮子脑堤溃淹大水。 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汉水溢,铁匠湾堤溃。 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东荆河沿岸舒家月堤溃成灾。 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春淫雨,夏大水。 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春大饥,5月大水。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潜江泽口、峰口堤溃,东荆河蒋家拐堤亦溃,沔阳大水。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7月,又水灾。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5月,大雨雹。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秋大水,子坝渊堤溃口。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4月,暴雨,城中水深数尺。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夏,大水,荆河峰口下诸垸溃口,秋淫雨,大水。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大水,潜江堤溃,又遭水患。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4、5月,一片汪洋,灾情甚重。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夏秋,江水溢,8月,杨林关溃口,秋末江汉复汛。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6月大水,潜江高家拐溃口。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6月大水,杜家台堤溃。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沔南大水,监利、杨林关溃口。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大水,江堤、三总、九总、十三总皆溃,民饥多流亡。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8月,江水暴涨,三日始退,堤多溃。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夏,汉溢,沔阳水。 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夏,汉溢大水,马林、八总、李家埠头、马骨垸、观音堂等江堤溃。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夏,汉江并溢,宏恩、江堤、上字号、顾家湾堤溃,沔阳大水,人民迁徙。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汉汛,杨家月堤溃成灾。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潜江大水,沔阳成灾。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夏,汉水入泽口河泛滥,监利、沔阳数垸灾。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秋,大水。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江汉溢堤溃,秋淫雨。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夏,淫雨大水,汉江堤关溃,秋淫雨。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6月大雨,田庐多坏。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水。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春夏之交,大水。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秋,沔西南大水。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3月,沔西南大水。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春淫雨,夏秋大水。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春淫雨,夏秋大雨。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宏恩江堤溃口,大疫,民多死。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大水。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大水。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大水。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水。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水。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5年)水。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水。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水。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水。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水。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水。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5月,江汉肖家嘴溃,大水,全县受灾。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6月,大水。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6月,汉江保安寺溃,新堤下垸、楚顿垸被漫过,全县受灾。 民 国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水。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6月,东荆河邱拐溃口,全县受灾。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东荆河溃口,宏恩江堤溃,沔南大水。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6月,沔阳大水。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6月,沔阳大水。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杜家渊交叉堤溃致灾。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6月,东荆河溃,排湖受灾。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水灾。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6月,东荆河堤溃口,宏恩江溃,沔阳大水。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6月,东荆河狮子脑溃,全县受灾。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5月,东荆河狮子脑溃,全县受灾。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5月,沔阳水。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6月,汉江新堤溃,长江车湾溃,全县受灾。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7月,东荆河溃,排湖受灾。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沔致灾。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渣角、排湖等地渍水。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5月,江汉孙家、杨家月溃,江堤15垸溃。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6月,东荆河长江皆溃,襄河一夜涨水数丈,全县变成泽国,受灾耕地面积93300亩,受灾人口212740人,溺死饿死达10万多人,出现了绝村绝户的惨景。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6月,东荆河谢家 溃口,入夏后,汉江水涨,120余垸颗粒无收。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6月,东荆河杨林关溃口,襄河数处溃口,仙桃水位34.60英尺。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6月,因监利杨江堤溃口,江水倒灌,水头高2丈,直捣紫林河,沔北尽成泽园,以后又旱,所有未淹之田,禾谷杂粮均因旱枯槁,灾情亦重,灾民3万余人,死亡330余人。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8月,汉江东荆河溃口,全县受灾。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5月,汉江五支角,镇龙山溃口,全县受灾。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7月,水。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灾年。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5月,东荆河溃,排湖受灾。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8月,汉江五支角溃口,全县受灾。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7月,红土垸东荆河溃决7处,全县受灾。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7月,东荆河溃口,排湖受灾。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因监利梅家月堤溃口,使县西北两方淹尽,本县码头口溃,东南又淹。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7月,东荆河姚家嘴溃口,冲沟地区水深2丈。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7月,天星垸溃口,灾情惨重。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6月,汉江康家店及马家码头等处溃口,受灾面积达120余万亩,灾民19万余。 1949年7月13日,江堤等家码头溃口,淹田80余万亩,继而东荆河南堤中革岭溃口,又潜江紫家堤决,贻害沔堤,农田大部被淹,灾民64万。 新 中 国 1950年7月8日,葫芦坝溃口,12日潜江关木岭溃决,殃及沔阳,淹没19万亩耕地,灾民9万余人。 1951年7月13日,两次大暴雨,全县31万亩农田受渍。 1952年,全县大水。5月至9月,汉江出现八次洪峰,曾四次设防,最后一次于9月13日,仙桃水位达35.45公尺,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5公尺,江汉干堤144+288公里处黄新场溃口成灾,受灾乡110个,计55637户,249337人,死亡23人;淹死耕牛10头;淹没耕地735386市亩,占全县田亩总面积36.8%,其中水田232159市亩,白田503227市亩。冲房屋1442栋,坏房子2925间。 1953年,23500亩遭受溃灾。 1954年,先渍后淹。5月份连日淫雨,19日和20日两天,倾盆大雨,至7月,全县受渍面积161万亩。7月10日,仙桃水位达34.21公尺。为了确保工业城市(武汉)之安全,在县境东北之禹王宫扒口分洪,口门宽410公尺,每秒流量5580公方。全县受灾152087户,灾民达681353人;淹没农田2000813市亩;死亡13353人,冲毁房屋47744栋;牲畜死亡3100头。堤防溃口241处,摧毁415处,长33.73公里。即年禹王宫于11月1日进行死口断流,次年元月28日,开始堵口,3月18日竣工,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 1955年4月,雨水绵绵,6、7月连降大雨,致渍灾20万亩。 1956年7月4日、17日,联合大垸、四封院两处溃口,淹田44000余亩。 1960年9月,天星州、联合垸、九合垸受淹,冲屋288栋。 1961年6月上旬,大雨,90余万亩受渍。 1964年40万亩受渍。 1965年淹8万亩。 1969年6月至8月,全县降六次暴雨,受灾139万余亩,完全无收847722亩,重灾队771个。 1974年10月,汉江大水,受灾57000亩。 1975年8月至10月,东荆河大水,受灾98000亩。 1977年4月27日至5月14日,暴雨两次,70万亩受渍。 1979年6月,降暴雨,72万亩受渍。 1980年8月,暴雨,间隔时间短,强度大,雨量集中。全县受灾面积达105万亩,其中完全无救面积达50%,房屋倒塌406间,损坏705间,冲坏闸31处,冲坏桥梁21座,冲坏泵站8个,冲坏公路79处。 1982年8、9月,大雨,受灾100余万亩。 1983年10月2日至22日,暴雨,汉水猛涨。因连日暴雨,加上汉江上游连降大暴雨,造成外洪内涝。6月20日两次杜台分洪。 1984年汉水涨,9月20日,杜台分洪。 1988年汛期(5-9月)降雨量为707.9毫米,其中6月雨量为339.4毫米。由于降水时间长,雨量集中,从6月9日至22日连续阴雨,总雨量为288.4毫米,其中一场暴雨,一场特大暴雨,致使全市出现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1989年汛期雨量为921.4毫米,6月和8月分别出现了两段雨量集中期,6月3日至10日降雨量为164.4毫米,出现了三场暴雨,其中有一场大暴雨。8月5日至8月8日降雨147.4毫米,前者降水时间长,雨量大,后者降水集中,分别造成了一些灾害。 1991年6月30日晚至7月12日,全市连续5次暴雨袭击,各地累计平均降雨量达623.9毫米,为历史同期的12倍;降水量达15.6亿立方米,实属百年罕见。一场大雨,祸及全年。棉花伏前桃损失殆尽,伏桃损失过半,早稻瘪粒生芽,中稻渍致死,晚稻淹毁苗床。全市总计受渍农田1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3.75%;80万亩农田绝收改种,占耕地面积的49%。全市遭水围困的有228个村,55876户,26139人;民房损失13968户,32126间,其中倒塌9214间;损坏校舍2100间,其中倒塌1314间。由于暴雨袭击和雨水浸泡,汉江干堤、杜家台分洪区蓄洪堤分别有12处和2处的堤身崩裂滑坡,总长达925米;境内通顺河、通洲河等12条内河渠堤多处出现溃口、滑坡、崩锉;民垸月堤更是到处漫渍,近千处出现险情,渠堤水毁工程长达100.4公里;市管9处涵闸及小型涵闸984处的墩身底板、挡土墙被冲毁,96处农桥被毁坏,内涝外洪造成工业、交通等方面损失达57383万元。 1996年汛期(5—9月)总雨量为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6月13日至7月20日,降水时间长,降雨量为385.90毫米,共下了5场暴雨,由于长时间降雨,造成了严重的渍涝灾害。 1998年汛期(5—9月)总雨量为1565.5毫米,(雨量为有资料的记载以来的历史第二,第一次是1969年),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多发,出现了二度梅天气,给全市带来了前涝后旱的严重局面,加上长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全流域性的大洪水,致使全市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外洪内涝的严重灾害。农田被淹没,街道进水达1米多。7月27日2时50分复兴乡联合垸发生了漫溃,造成全垸被水淹没,2.1万人被迫迁移,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东部3个乡镇大部和其它乡镇部分农田被淹没,成为全省17个重点灾区县市之一。 1999年全年总降水量1287.2毫米,主要集中在6月22日至30日,6月降雨量达395.4毫米,26日至27日出现了连续暴雨,29日出现了日雨量超过100mm以上的大暴雨。全市外洪内涝,7月21日5时50分联合垸漫溃。7月26日凌晨零时20分天合垸一、二道堤全部漫溃。5000亩左右的农田受灾严重。 旱 灾 自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至公元1985年,800余年间,仙桃(沔阳)大旱灾达51次之多。 南 宋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至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旱三次,多生于夏季,数日不雨。 元 朝 元顺帝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10月,沔阳旱。 元惠宗至正二十二(公元1362年)旱。 明 朝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夏,大旱。 明武崇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5月,大旱。 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夏季不雨大旱。 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夏季不雨大旱,汉水竭。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夏季不雨大旱。 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大旱。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大旱。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5月,不雨大旱。 清 朝 清世祖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正月迅雷,春三月不雨至七月,湖尽涸。 清圣祖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夏大旱,且伴有瘟疫。 清圣祖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夏大旱,且伴有瘟疫。 清高宗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至五十年(公元1785年)夏旱发生八次。 清仁宗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夏旱。 清文宗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旱日久,成灾六分。 清文宗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旱日久,成灾六分。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9月旱。 清光绪二年(公允1876年)夏季,旱。 清光绪三年(公允1877年)夏季,旱。 民 国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大旱75天,平地生烟。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秋旱,全县大面各受灾。 民国二十四(公元1935年)6月,先淹后旱,灾情严重。 新中国 1952年夏,全县久旱,特别是6月28日至7月9日,为全县灾害最严重的阶段,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16156亩,秧苗枯黄半死,中共沔阳县季决定以抗旱为中心,派出机关干部72人,下乡组织群众夜以继日地同旱灾作斗争,挖疏大小渠沟2047条,洗坑打井1035个,挖明口288个,打坝167条,开放倒闸23个,抗旱保收面积413347亩,基本上战胜了旱灾。 1953年,全县15万亩农田遭旱。 1957年7月,久旱无雨,全县受灾面积12.8万亩,2.46万亩绝收。 1958年6月至7月不雨,南风呼号,渠塘干涸,77万亩庄稼枯萎。 1959年7月2日至9月20日的80余天中,仅降雨水16.2毫米,是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持续高温,坑塘干涸,河渠断流,稻田龟裂,棉花垮杆,人畜饮水困难,104万亩农田受旱成灾绝收。 1960年7月15日至9月11日大旱89天,仅降雨水49.4毫米,因及时引汉江水和提灌河水抗旱,故没形成大灾。 1963年,5万多亩农田受旱。 1964年,8月1日至10月4日,干旱64天,最大降雨量31.1毫米,因抗旱及时,有旱无灾。 1966年7月14日至10月3日,干旱87天,最大降雨量46.6mm,由于水源充足,抗旱及时,晚稻、棉花、黄豆丰收,而晚秋作物及蔬菜、荞麦等普遍干死或不能出苗。 1967年,因旱、霜冻、受灾面积54万多亩。 1972年6月21日至9月10日,干旱82天,最大降雨量40mm,全县10多万亩棉花垮杆成灾绝收。 1974年7月14日至9月16日,干旱60天,最大降雨旱6.8mm,因水源充足,抗旱及时,灾害不明显。 1976年7月16日至10月6日,干旱83天,最大降雨量73.7mm,全县50万农田受灾。 1978年春旱,夏秋复旱,最大降雨旱59mm,由于水源充足,抗旱及时,没形成明显灾害。 1979年,秋旱85天,粮棉受损。 1981年,旱灾。 1984年7月22日至9月25日,干旱66天,最大降雨旱58.1mm,因水源充足,组织抗旱及时,没明显灾害。 1990年8月10日至10月10日,干旱63天,最大降雨旱39.8mm,由于抗旱及时,没形成灾害。 1992年7月8日至9月5日,干旱60天,最大降雨旱41.5mm,因水源充足,抗旱措施得力,没形成灾害。 1994年7月18日至9月3日,干旱43天,最大降雨旱32.5mm,由于抗旱措施得力,没明显灾害。 1995年8月25日至10月3日,干旱44天,最大降雨量30mm,由于及时抗旱,没明显灾害。 1997年7月24日至8月30日,干旱38天,最大降雨量10mm,因抗旱及时,没形成灾害。 1999年8月30日至10月31日,干旱62天,秋冬连旱,对油菜等作物有所损害。 2000年3月20日至5月25日,干旱66天,最大降雨旱136.7mm,东荆河水断流,汉江水位降到历史最低点,早稻无水栽种,中稻无水育苗,鱼苗、藕苗有损害,全市采用多种方法提水,以确保人、畜及鱼、藕苗用水。 风 灾 自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至2000年,180余年间,仙桃(沔阳)发生风灾23次。 清 朝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4月初一傍晚,大雷雨伴龙卷风,城南奎星阁及至朱家垸挺立如造大树都被拔起。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7月,烈风,大树多拔,沔阳大灾。 新中国 1955年8月,遭受风灾,倒塌房屋120栋,塌死1人,伤24人。 1958年3月26日,寒潮大风,小麦轻度受冻,叶尖枯黄,4月21日至24日,风力9至10级,风向由西向北转而向东南。全县计6个区遭受巨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雹大如拳,倾盆大雨,3天内雨量为276厘米。黄荆口区的石桥大队房屋倒塌数百栋,亡9人,农作物受害严重;此风持续一个半小时,人在屋外站不住脚。5月10日,寒潮,大风低温,倒塌房屋4700栋,损坏房屋22475栋,塌死118人,伤6126人,损坏大型农具5310件,死伤耕牛128头,全县棉苗50%冻死,6月至7月不雨,南风呼号,渠塘干涸,77万亩庄稼枯萎。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