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院子,树下停着3辆自行车,二楼的阳台上晾着刚洗的衣服;来到房间,里面有整洁的卫生间,还安装了热水器。这里是湖北省天门市麻洋镇中心学校的资教生们共同的“家”。近日,在资教生公寓前,麻洋镇中心学校校长彭国华告诉记者:“以前这是镇教育组办公楼,我们当地为了留住资教生这些‘宝贝’,将大楼经过改造和装修,变成了资教生公寓。学校给资教生买了日常生活用品,安装了热水器,拉了网线,还免费给他们每人配了一辆自行车。” 天门市共有217所中小学,22.3万名在校学生,9398名在职教师,其中农村教师占83%左右。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待遇偏低、专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学校师资不均衡,一直是制约天门市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该市着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农村教师素质,促进了农村教育发展。 天门市市长柯俊说,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高,除了完善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外,根基还在于教师这一教育核心资源上,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来得了、留得住、教得好”的保障机制,才能保证农村教育的“活水源头”。 农村教师津贴高于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 天门市皂市中心学校校长熊金忠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30年了,1979年,他刚走上农村教师岗位时工资只有19.5元,2006年的时候就突破了2000元,现在月工资达到了3000多元。“像我们这批农村教师,目前工资水平普遍要高于城区教师。” 如何让那些志愿到农村学校工作并愿意长期留在农村的教师安心教学,扎根农村教育舞台?天门市拿出了“真金白银”,保障待遇从优,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近年来,该市将教师的绩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与公务员同步调资,还设立了高过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的农村教师专项津贴,这些待遇留人的措施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师资流失、农村教师队伍补充难的问题。 除了上调农村教师工资,去年,天门市还利用闲置校产,投入3100余万元,改建教师周转房500多套;通过免费提供土地、减免税费等途径,建设农村教师安居房800余套,有效解决了部分教师的住房问题,而且,教师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全部由政府买单,这让很多教师“打心眼儿里觉得受到重视”。 天门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校长涂国银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哥哥和弟弟是公务员,目前都是科级干部,“但在工资收入上,我比他们都要高。” “以前农村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现在城里教师却想往农村跑。”涂国银说,他们学校有83名教师,目前已有10多位教师买了小轿车,并且“有车族”的队伍不断扩大,学校在整体规划建设中,也已预留了教师的停车位。 鼓励优者从教、教者从优,天门市政府还设立了600万元教师奖励专项基金,设置“教育功臣”、“天门名师”等政府奖项,对优秀教师给予重奖。 “三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前不久,天门第一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鲍桃红参加了市里组织的“牵手计划——基层教师培训项目”,这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自2007年实行的专门针对中西部基层教师开展的培训活动,为期9天。执行这项培训计划的教师都是“中美教师交换项目”的回国志愿者。 鲍桃红告诉记者,“牵手计划”的培训非常有特点,培训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非常热爱,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东西真正触动了我们,他们所介绍和教授的新理念、新方法,我也较容易吸收和掌握。” 暑期是天门基层教师开展各种培训的主要时段,有些教师还参加了多项培训。他们白天来第一小学参加“牵手计划”,晚上还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天门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陈茂宽介绍说,原本计划培训230人,结果自发参加培训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超过了300人,而且几乎所有教师都没有落下一节课,很多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每天来回要坐四五个小时的车。 据了解,天门市政府每年投入800万元,对农村教师培训实行“三免两补”,免培训费、资料费、生活费,补助交通费、住宿费,每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两年覆盖所有农村教师。他们每年还选派1000余名农村教师外出学习,以教师成长推动学生“减负”。 “每名教师一年至少修8个学分,而且直接与绩效工资、晋升和评职称挂钩。”皂市镇开发区中学副校长陈平告诉记者,每次参加培训都有学分,一天为6个课时,即1个学分。“一些教师通过自修提高学历层次的,也可以折算成学分。” “每位教师每年至少有一次轮训机会。”陈茂宽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天门市积极构建以市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以乡镇培训点为主体,以学校培训为主阵地的“三级培训”网络。在这个网络内,“三级培训”既做到左右贯通,上下联动,又各负其责。 截至2008年,该市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90%;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在95%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达80%;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在90%以上。 师资强了带来教育理念和方式转变 “现在农村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在家门口就业还能为家乡发展效力,感觉很充实。”今年24岁的赵子恒大学本科毕业时,毅然回乡当了物理教师。除了像赵子恒这样公开招聘来的教师,天门市政府常务会议还确立以制度化方式,连续5年,每年更新补充大专以上师资300人,充实到农村薄弱学校、城镇基层教师队伍中。 据了解,天门市每年接收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20人;引进“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资教生335人,对3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资教生,正式定编,直接聘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80人,并约定服务期。 据天门市教育局数据显示,该市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已降至42.3岁。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张微表示,“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这句形容农村教师队伍状况的形象比喻,在天门已成为“过去式”。 天门市教育局局长黄延平告诉记者,师资的统筹配置,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有了全面提高。“以往部分偏远农村学校师资不足,对新课程要求开设的科学课、英语课、艺术课,研究性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等,校长们只能是‘望梅止渴’!”如今,这些现象已然改变。 麻洋镇中心学校现在共有35名资教生,是天门市接收资教生较多的学校。彭国华说,学校好几年没开运动会了,操场上长满了野草,自从这些资教生来了之后,学校的体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现在校园里时时有歌声,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 天门市还通过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解决偏远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师资不足等问题。该市投入9000万元,在建设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市、镇、校组织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李场小学教师舒春元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一些老教师以前连电脑的开机、关机都不知道,更别说熟练地操作了。现在,学校50岁以下的教师基本上都会操作电脑,大部分可以自己制作课件,或者利用校园网资源共享平台,下载课件后进行补充或修改。“现代化手段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教书更有劲头了!”舒春元高兴地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