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个体心中的安全感、满足感、愉悦感的升华。 幸福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的本质在于‘诗意般地栖居’。” “让生活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这是每一座城市的管理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幸福城市”,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公共供给,让市民感觉舒心、安全、踏实、有保障,获得快乐、洒脱和尊严。 7月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上市公司与城市发展投资交流会”上,由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排行榜网、《南方企业家》杂志社等联合评选的“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隆重发布,潜江首次荣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名列第五 。 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排名。排行榜选取了一个城市的居住环境、医疗水平、教育水平、就业机会、投资环境、贪腐现象、婚姻满意度等11项指标,上榜城市是从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挑选出的明星城市,经网络民意投票、抽样实地调查、专家评委综合评定后分榜评价和发布。 这是一份实实在在的荣誉。行走在这座“幸福城市”的大街小巷,老百姓正强烈地感受到,幸福感扑面而来,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 幸福城市的雄厚经济支撑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幸福感受,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幸福坐标。要理解潜江这座幸福城市的内涵,请先阅读今年上半年的一串数字。 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7.1亿元,总量继续位居全省县市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9亿元,位居全省县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7%,增速位居全省同类县市第一;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32.5%,增速位居全省地市州第一;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8.3亿元,位居全省县市第一;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9.9%,增速位居全省第二;社会消费稳定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亿元,同比增长1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潜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44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69元,分别同比增长11.8%、22.6%。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潜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5年,也是我市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5年增加5850元,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加3088元,年均增长13.8%,城乡居民家庭消费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共积极筹措资金12.6亿元,扎实为民办实事,解难事,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民累计得实惠9.4亿元。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587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105万人次。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投资1.9亿元新建、改造校舍25.4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市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初中生巩固率达到97.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建设了12个镇处综合文化站、260家农家书屋、37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档升级,基层文化事业水平和城市文化品位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7%,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7%;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农村安全饮水上,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任务,水厂设计供水能力实现全覆盖,解决了70%的农民安全饮水问题。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到2.6万元,居全省前列。 这些数据传递出一个强烈信息:潜江经济社会在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 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彰显了潜江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昂首前进的底气。 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浸透着市委、市政府以民为本、改善民生的勇于担当和奋发作为。 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为“幸福感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进一步殷实了,幸福感也随之不断提升。 幸福城市的持续民生改善 建设“幸福城市”,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着眼于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民有所求,我有所应。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促进了富民与强市统一。 我市每年都向广大市民征集实事项目,市委、市政府的重大会议还会邀请各层面市民代表参与,倾听民意,汇集民智。 这些年,我市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水平,逐步扩大民生工程范围。每年市级新增财力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从2000年起,坚持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努力满足群众在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基本需求,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今年以来,民生事业在加大投入中持续改善,财政对民生的投入不断加大。上半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净增0.6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648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2%。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2.99万人,比上年底净增2631人。农村低保再次核查扩面2000人,人均提标12元。城市低保人均提标15元,基本民生得到保障。年初承诺的“十件实事”中,农村安全饮水、通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等六件实事实现“双过半”。 一桩桩为了人民的快乐和幸福的实事,一件件送进千家万户的实惠,让幸福在老百姓的心中涌动。所有这些,都在为潜江这座幸福城市的建设发展加分添彩。 幸福城市的优美居住环境 夏夜迷人,水乡如画。朝阳下,梅苑、曹禺公园、南门河游园景色宜人。亭台楼阁,低垂杨柳,晨练的人们,绘就一幅幅动人的人、水、林和谐画卷。 徜徉在水乡,人们不经意地发现,道路宽敞了,城市变绿了,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增加了……一道道亮丽的城市风景,让人们亲切地感受到水乡这座园林城市魅力的同时,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让这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去年4月曹禺的女儿万方再次来到潜江,曾深情地赞美道:“我的家乡真美!家乡的空气真芬芳!家乡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了”。她记得第一次来潜江是80年代初,感觉只有几条窄窄的小街,低矮的房屋。现在的潜江到处是宽阔的马路,高耸的楼房,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 作为湖北中南部的平原城市,潜江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湖泊星罗棋布,河网纵横交织,林木葱郁茂盛,是有着“活化石”之称的水杉的第二故乡,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曾获得中国宜居城市范例奖。 20世纪70年代,一部反映潜江风貌的纪录片《水乡园林》在联合国公映,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得潜江这座城便以“水乡园林”享誉遐迩。著名作家碧野盛赞潜江:“这是一座绿色的城!”。 潜江是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故乡。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龙虾节等节会活动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湖北馆永久落户潜江,让沉默已久的小城瞬时在世界上声名鹊起,令每个人忍不住要体验一下潜江的都市风情:尝尝举世闻名的小龙虾,喝喝园林青酒,品焌米茶,吃火烧粑,看花鼓戏…… 为了小城更加宜居,城市建设者在不断努力。数据显示,过去的5年,我市共投资21.8亿元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章华大道、广泽大道、东环路、西环路、北环路等城市道路的新建、改造;完成了梅苑一期、市体育活动中心、杨市立交桥拓宽、东西城区污水处理厂、东城区垃圾处理场等项目;实现了城区外环道路全线贯通,主干道全程黑化,城区全天候保洁;实施了百里长渠和城南河等综合整治;启动了新城区建设,东西城区连接步入实质性阶段…… 幸福城市的多彩文体生活 华灯初上,水乡园林是热闹的、闲适的、随性的。百里长渠两岸,市民或悠闲散步、遛狗,或慢跑健身;五拱桥头,一群爹爹婆婆尽情卡拉OK,唱着花鼓戏和《红太阳升起》等老歌;在南门河游园广场、曹禺公园,跳舞、舞剑、玩健身器材、喂鱼,男女老少各得其乐。还有到歌厅听歌,茶吧品茶,你就会觉得幸福生活原来就在我们身旁。 73岁的李显英老人是园林大桥村人,每天晚饭后就乐呵呵散步到五拱桥头唱歌。她说:“我们一群人经常聚在一起打点小牌,说说家常话,唱唱歌,老年人的生活也要丰富多彩。”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潜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杰出戏剧大师曹禺等众多英才。潜江花鼓戏、潜江皮影戏、潜江民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着力改善文化民生,有效探索出了文化惠民的新路径,促进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近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和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的意见》、《关于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文化惠民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与此同时,通过跟踪问效考核机制,切实落实税费减免和文艺演出经费补贴等文化经济政策。2004年,潜江将农村电影放映经费按人平0.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2005年,将打造曹禺文化品牌经费100万元纳入了财政预算;2007年将文化“三下乡”100万元以及流动舞台车、流动电影放映车运行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农民看电影看戏,政府统一买单”。近3年来,实施免费送戏下乡300多场,送电影1.2万场,送图书50多万册;2009年,全市投入群众性文化活动项目的经费达到了1200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市用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产业扶植和文化体制配套改革的投入突破20亿元,这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基层文化建设,改善了文化民生因而也深得民心。在极大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如今,随着一项项民生政策的推出,一件件民生工程的实施,一道道民生难题的破解,水乡市民浸润在了幸福的喜悦中。(潜江日报 记者刘大琼)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