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夕阳西下。干河办事处龚台村炊烟袅袅,劳作一天的村民龚又清与老伴扛着锄头,哼着小调,悠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要不是新农合,老头子哪能下地干活。”老伴皮伏秀大着嗓门笑起来,“每天节约五分钱,合作医疗管一年。真是感谢现在的好政策啊。” 原来,今年3月,刚参加新农合的龚又清因患胆结石住院半个月,花费近7000元,老俩口心疼不已,没想到出院时,合作医疗一下子给报销了3706元,只交15元,报销3706元?“天下就有这样的好事!”龚又清乐坏了。 70岁的龚又清患结石好几年了。听人说一个结石手术要花好几头肉猪钱,因为手头不宽裕,心疼钱,他对付结石病就是一个字:拖。直疼得在床上打滚,额头冒汗,才勉强去打点滴应付应付。2007年村里动员他参加新农合时,他抱着怀疑的态度,尽管前来做工作的村干部“踏破”了门槛,龚又清硬是没有搭上这趟“早班车”。 眼睁睁地看见村里参加新农合的乡亲都得到了实惠,他急了。“所以,今年我们蛮早就交了2009年度的新农合基金20元,还替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也交上了,比去年多出5元也无所谓,反正交的钱全部在我的帐户里。” 享受“实惠”的不仅仅是龚又清。市合管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参合农民为89.3万人,全年受益参合农民达25.55万人次,受益率达29%。例均住院补偿951元,平均住院补偿率为33.27%,超过了省政府规定的补偿率指标(30%)3.27个百分点;大病二次补偿1614人,补偿金额244.64万元;慢性病定补3329人,补偿资金133.16万元;门诊补偿22.68万人次,补偿资金665.2万元。 今年元至10月,全市门诊共接诊74万人次,补偿费用1382万元;接诊出院病人2.9万例,发生医疗总费用9581万元,补偿费用4404万元,实得补偿率49%,例均费用1478元;孕妇分娩定补4500人,补偿费用45万元;慢性病定补审批4700例,补偿426万元。大病统筹基金共支出4975万元,基金使用率为78%,比去年同期增长6个百分点。 新农合“试水”,撑起农民健康保护伞 2007年元月1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市正式实行。为了让这项制度住我市早日生根开花,造福于民,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市委书记周霁作出批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重要突破口,是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攻艰克难,把这一惠民工程落实好。 市长刘新池,市委副书记王德义,市委常委王军娥多次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新农合实施伊始,扰如一朵“羞答答的玫瑰”。农民有热情,但也有疑虑:担心补偿能否及时兑现,担心操作是否公正,担心合作医疗基金是否会被挪用? 高效运转的市镇两级合管办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让农民的疑惑一个个化解了。“那时候合管办的工作人员一刻也不能消停,天天都要下乡和镇村干部们一起走村串户,宣传政策,动员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天回到家中,嘴巴都不想张开,一天到晚向农民宣传政策、讲参加新农合的好处,把人都快讲疯了。”市合管办主任郭秋生说。 箭在弦,焉能不发?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委员会成立了,市、镇两级合管办挂牌了,信息化管理网络建起来了,专班人员竞聘上岗了,领导责任考核机制建立起来了,牵动人心的《仙桃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试水了…… 剅河镇村民赵玉姣成为我市第一个享受补偿的参合农民。赵玉姣一直在外打工,2007年元月1日,她因宫外孕住进了医院,元月2日出院,得到了基金补偿款950元。喜出望外的她逢人便讲:“我们农民看病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报销了。” 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运行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我市严格规范基金的管理。在基金管理上严格实行“收、管、支”三分离模式,合作医疗基金实行封闭运行。通过市信用合作联社网上银行系统,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做到银行管钱不管帐,财政筹钱管帐不管钱,经办机构用钱不见钱,实现基收支分离,管用分离,封闭运行,保证基金的合法、高效和安全运行。同时,还逐步健全了人大政协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技术监督相结合,公开、透明的监督体系。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国家给农民的‘救命钱’,是农民自己交纳的‘血汗钱’,分分厘厘都关系重大。如果我们不能管好、用好这笔钱,对国家、对人民都是—种犯罪。”市卫生局局长闵银华说。 新农合“升级版”,让农民享受更多实惠 为了让农民进一步得到实惠,2008年我市按照“增加补助、全面覆盖、巩固提高”的总体部署,将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升级”,实行“范围再扩大,筹资再增加,报销再提高,服务再便捷”的新举措,让农民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升级版”中享受更多实惠。 不断提高住院补偿比例,降低起付线。二级医院起付线由500元降到200元,三级医院由800元降到500元;一级医院补偿率由55%提高到75%,二级医院由40%提高到55%,三级医院由30%提高到40%;封顶线标准由过去的2万元提高到3万元。 不断优化补偿方案,引导就医“下沉”,提高在基层就医补偿比例,关爱弱势群众,取消五保户、特困救助户、优抚对象住院补偿起付线;参合农民一年内因同种疾病多次住院,只设一次起付线;将病理产利纳入住院疾病补偿;适当增加慢性病补偿病种和提高补偿额度;实行最低补偿制度,在市内一级医院最低补偿70%,二级医院最低补偿45%,市外转诊就医最低补偿30%。 同时,我市严格控制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以外的药品使用率,实行住院医疗费用总额控制制度,不断提高参合患者的医疗补偿水平,降低例均费用,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 参合农民利益至上。为了简化审批手续,方便农民就医,我市对医疗补偿实行“直通车”。农民看病,门诊治疗直接从帐户上核减;住院治疗,病人在办理出院结算时,由经治医疗机构现场网上审核结算,现场补偿;取消了市内就医转诊审批程序,实行合作医疗证一证“走”全市,既充分尊重了参合农民自主择医权,防止层层设卡截留病源,又促进了定点医疗机构的良好性竞争。 为了方便市外就医人员,我市还主导成立了新农合江汉平原协作区,将天门、潜江、洪湖、监利、汉川等周边县(市)纳入协作区范围,农民在这些地方住院治疗,享受在本市同级医院补偿的一切政策,极大地方便了我市偏远地区农民就医,得到了群众广泛赞许。此外,我市还与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优抚医院签定了现场补偿协议,全市参合农民在这3所医院住院治疗,也可实行现场直补,这一举措在全省属首创,得到了省卫生厅领导的高度赞扬。 “幸福指数”随新农合节节攀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蓬勃开展,使农民看病就医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各医院纷纷增加软;硬件投入,服务能力和就医环境显著改观。从推行农合起,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病人平均增长20%以上,不少医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加床现象。许多农民改变了“小病拖、大病扛”的就医习惯。 群众受益是最大的宣传。尝到甜头的农民争先恐后挤上新农合的“幸福车”。2008年全市参合农民944917人,参合率为89.9%。与2007年相比,参合人数净增51008人,参合率增长近4个百分点。2009年的“参合”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参合农民数字日日“刷新纪录”。截止11月28日,2009年参合人数已经达到了97.5万人,比上年净增了3万多人,“参合农民超过100万”的目标近在咫尺。随着参合率“节节攀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指数也跟着往上窜。 “有病不用扛,看病有补偿”、“每天节约五分钱,合作医疗管一年”、“合作医疗,比啥都强,农民看病,国家补偿,有病管冶,无病管防”……眼下,在仙桃,这些赞美新农合政策的“顺口溜”被广为传唱。“新农合”这一惠民之举犹如久旱后的甘露,滋润着仙桃大地,渗透到每名参合农民的心田。 “虽然我市新农合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与群众的期望值还有些落差。”市合管办负责人说,“因为新农合只是—种最初级、最基本的个人筹资、政府补助的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和基本医疗保险有一定距离,关键是筹资水平还不高,随着国家财政形势的不断好转、筹资标准会逐步提高,新农合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差距将越来越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仙桃百万农民筑起了一道安康的屏障,是农民群众的‘健康银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银行’办得更大更好,让农民享受更多看得见的实惠。”市卫生局局长闵银华说。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