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江汉热线 江汉热线 聚焦江汉 查看内容

从县城到都市——改革开放30年看仙桃

2008-11-1 16:11|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866| 评论: 0

   这些年,做点小生意的老夏,有一大爱好:晚饭后从解放街出发,经大新路,走文化步行街,转市政广场,做做健身,看看风景,再沿钱沟路返回。   老夏今年58岁,在解放老街经营竹货生意,30多年前,年轻的他“洗脚进城”,在当时最繁华的小街上租下门面,一步步地经营生意,成为地地道道的“城里人”。   “近几年,走路之所以成为我的习惯,不止是因为有益身体健康,重要的原因是仙桃城市建设快,变大变美了,到处逛逛,的确挺自豪。”   谈起改革开放30年给仙桃带来的变化,老夏发出另外一大感慨:“那年月,仙桃总共‘一巴掌’大,数得清的几条街,横竖那么几条路,谈不上有啥子看头,等南城新区建成后,咱们仙桃城扩大了几倍呢!”   老夏口中所说的几条街和路,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最繁华的中山正街、十全街和油榨湾街3条老街。目前看起来狭窄的交通路也是1974年才建成,1985年初建成的解放路宽8米,长2360米,横穿市区8条小街。沔阳大道1979年动工,1985年建成。1986年撤县建市前,只有沔阳大道一条主干道,出门更谈不上有公交车和“的士”可坐了。   3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仙桃大地。在这块热土上,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仙桃由一个弹丸小镇,逐步成为一个颇具现代气息的中等规模的城市。   特别是“撤县建市”后,我市投入30多亿元,加快交通、市政、水利、电力、通讯等五大板块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城市逐渐南扩,先后建成仙桃大道、汉江路、黄金大道等,延伸道路100多公里,形成十横十纵三环的道路网络格局,做到了城市发展到哪里、道路就延伸到了哪里。公交从无到有,目前拥有280多台,公交线路10多条,新增绿地面积25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体育广场、流潭公园、步行街广场等50多处街头游园相继建成,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茶余饭后、日暮时分,仙下河成为众多市民最爱去的地方之一。这条风景带见证了30年来仙桃的城市发展、变迁的足迹。上世纪80年代初,仙下河只是一条农田灌溉渠;80年代中期,仙桃撤县建市,城区规模扩大,仙下河成为城区的护城河;进入90年代,城市跨过仙下河继续向南发展,城区面积扩大一倍,仙下河成为城中河、排污河;进入21世纪,仙桃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跨过汉宜高速公路,建设南城新区。与此同时,投资近3亿元对仙下河进行综合整治,使之成为城中景观河,仙下河整治工程也成为我市打造水乡园林城的经典之作,一举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市“长大”的同时,我市还注重城市的“品位”和内涵,把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平台,始终坚持“城市建设一天都不能停,一刻也不能松”的指导思想,“不求规模最大,但求品位更高”的建设理念,以打造武汉“后花园”为奋斗目标,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率管理,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仙桃中心城市面积从一个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镇,成为35平方公里、33万人口的现代城市,从一个农村小县城变成颇具现代气息的中等规模城市,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城获得全国争创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城市等殊荣,获得三届9个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奖杯,城市化率从10%跨越到现在的40%。在“四城同创”过程中,我市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解放,城市形象得到大提升。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35%、40%、10平方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