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天下仙桃人”栏目组赴珠江三角洲寻访老乡,一群普通的仙桃人在这里创业、打拼的故事吸引了我们。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仙桃人自强不息、敢于拼搏、永争第一的精神风貌。本报从今日起分三期推出他们的创业故事,以飨读者。 人物档案 刘翠萍 1961年生,仙桃市人,高中文化。1981年接父亲班进入原沔阳县农机大修厂工作。1984年辞去“铁饭碗”,1987年南下深圳,从事棉纺制品贸易工作。先后创办深圳市高富贸易公司和深圳市红顶商人红木家俱有限公司。 一个读中学的女孩子迷上了一本书,那就是《胡雪岩传》。这本书的四角几乎被她摸圆了。她热衷于书中主人公的传奇人生,也着迷于那些看不见硝烟的商战争斗。 那时候,她就在懵懂中做着自己的商人梦。她说,只要自己做到胡雪岩一点点就够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作为深圳的第一代打工者,刘翠萍在深圳市注册成立自己的第二家公司时,公司名称中就有“红顶商人”这样的字眼。少女时代的梦想变成了她一生追求的目标。为此她可以长久而执着行走在创业路上。 丢掉商品粮、铁饭碗,她选择了从商 上个世纪80年代,商品粮、铁饭碗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青年男女拥有这两个身份那可是令人羡慕不已的事情。那时,刘翠萍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刘翠萍是仙桃镇人,父亲在国营企业工作。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的她却得到了拥有“铁饭碗”的机遇,那时父亲刚好够退休年限,按政策可以安排一名子女接班,就这样刘翠萍成了一名正式国家工人。 在工厂里,按规矩要当几年的学徒工,刘翠萍凭着高中良好的文化基础,很快就学会了磨床的操作,她还利用工余时间,主动向师傅讨教,掌握了车工技术。按理说,她人生的青春之花会在企业里绽放。 在工厂里干了两年后,她的心开始投向外面的世界。多次借故请假跑武汉,到亲戚家玩,看许多人开服装店、开餐馆、做买卖,她心里又羡慕起别人来。 不久,她作出的决定几乎让父母、让同事、让单位领导不可接受。她第一次跟母亲说想辞职,不想呆在工厂时,母亲眼睛瞪得大大的。对她说:“把一份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辞掉,别人求之不得,你却不当回事,不同意!” 刘翠萍的想法不仅没有得到妈妈的批准,妈妈还搬来好多亲戚、同学来制止她的想法和行为。 刘翠萍无法说服亲人和朋友。但她作出的决定已无法动摇。回想起那段经历,刘翠萍说:“也许是年轻的缘故吧,人比较冲动,对自己的想法很执着,当时所有人都劝我,说每月可以挣几十元的工资,工作又稳定又有保障、年轻有前途。但我雄心勃勃地跟他们讲,一切都没关系,我将来可能会做大生意,说不定一次挣的钱,比在工厂干一辈子挣的多。当时我的口气真的太大了!” 1984年春节过后,在家人的建议下,刘翠萍与工厂签订了一份辞职协议,只身来到武汉。 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城市,刘翠萍却充满了信心。她在武汉找的第一份工作是为一家酒楼做采购。每天天还没亮,她得早早起床到菜市场去购回当天的菜,酒楼所购品种多,往往一天要跑好多次,她都不厌其烦地去做。 义无反顾扔下“铁饭碗”的刘翠萍,虽然做的是临时工、打杂的活,工作又苦又累,但她一点也不后悔。她觉得自己向往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勤奋机智促她掘得“第一桶金” 在武汉打工几年里,刘翠萍听闻了许多新鲜的商业资讯,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机遇。那时深圳在全国人民心中是一座最开放的城市,她想着要到深圳去闯闯。 1987年,在得知省外贸一家公司驻深圳办事处招聘员工的消息后,刘翠萍抓住机会,应聘到了深圳。 在那片开放开发的热土上,刘翠萍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高耸的摩天楼、闪烁的霓虹灯、匆匆的行人、快节奏的生活,让年轻美丽的刘翠萍激荡起一股青春的力量,仿佛鸟儿找到飞翔的天空。 那段日子,她白天跑海关、跑银行、跟单、送样品,一刻也没有停歇;晚上,她又出现在夜大的教室里,认真听讲做笔记,学习外贸知识,学习纺织品制造和识别常识。“那时上楼梯都是跳着走的!”刘翠萍说。为了工作和学习,有时一整天都不吃饭,几个馒头,几杯菊花茶,对付了事。 有一次深圳刮起了台风,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城市公交都停运了,街上很少看到行人。办事处与香港客户约定验货的时间眼看就快到了。办事处离验货仓库还有上十里的路。在这样情况下,办事处其他员工都不愿意承担这项任务。 刘翠萍承担起这个重任。她这样讲述那次经历:“到验货仓库时浑身上下淋湿透了,伞也吹得翻过来了。客人很感动,连连说没想到,以为公司不会来人了,没想到你会来。我对香港老板说,您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应该尊重,也要守信用,是应该做的。完了香港老板就请我吃饭。” 刘翠萍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了这位老板。他邀请刘翠萍加盟正在深圳筹办的国内办事处,并全权代理他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全部业务。 作为深圳第一代的打工妹,刘翠萍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面对遍地的机遇,只要有足够的勤奋和机智,就会成功。在帮香港老板打理国内业务期间,刘翠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了广泛的市场人脉关系。 一些新的规划开始在这个仙桃女孩心中积聚着。 “我不安于永远打工,在做一年两年后,就要有个突破。1989年时已有些积累,我不想存钱,存钱干什么,我要向老板学习,应该仿效去做,当时就萌发这种想法,有个朋友也是做纺织品的,我邀请他加入,不久我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公司的成立让刘翠萍掘得“第一桶金”。 1991年春节,凭着做纺织品转口贸易的经验,刘翠萍认定,香港企业春节后开工,坯布原料需求猛增,价格会有一个较大涨幅。为此,她和合伙人倾其所有,还向亲戚举债,共凑齐了三个车皮坯布的钱,赴杭州的纺织厂订货。每年春节,内地企业要回笼货款发工资,他们乘这个时候进货,又可以把单价压到最低。而且走火车车皮,整个春节货在路上走,可以省下大笔的仓储费。 刘翠萍那年春节是在深圳过的,每天在不安中度过。正月里,当人们还沉浸于节日的喜庆中时,终于接到货的刘翠萍开始和香港工厂联系,准备出手。她跟香港人通电话报了价,香港人能接受的价格让她惊喜不已,验货成交。这笔带有极大风险性的生意,给了刘翠萍来深圳的第一桶金,赚了近百万元的利润,刘翠萍说那一夜她兴奋得没有睡觉。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