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条好消息从市科技局传出:2012年度全省科技创新排行榜出炉,我市位列全省17个市州第6位,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
金字招牌的背后是一串“金光”闪闪的数据。3年来,我市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90.6亿元,实施技改项目360多个。高新技术产值占GDP的比重达7.51%,位居全省市州前茅。 中星电子是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推进科技创新的“浓缩版”。从2008年开始,中星加速与武汉工程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联姻”,发明技术专利40多 项,攻克了国内外一系列技术难题,成为国内单体最大的钛原料生产基地。仅去年就投入1.5亿元,建设7.5万吨四氯化钛项目,年产能力达到10万吨。眼 下,公司又着手建设年产20万吨四氯化钛项目,向全球龙头老大发起冲击。 跟中星一样,我市百家企业领略到了加强技改、加速技术创新的甘美奶酪。恒天嘉华投资1亿多元引进国内首条SSMMS高档无纺布生产线,其产品外 观、纤细度、均匀度均达国际先进水平。新发塑料投资3亿元新上高档无纺布生产线,建立国家无纺布生产力促进中心,一厂带出了80个“小兄弟”。宜化仙隆投 资10亿元新上年产10万吨农药中间体,生产规模步入全国第一方阵。富士和机械二期投入3600万美元,引进世界先进工艺,新上2000吨铸造和2万平方 米的汽车零部件加工车间,成为通用、日产、大众、神龙等品牌汽车厂家的供应商。 近几年,我市出台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去年以来,7家高新技术企业均获得了10万元奖励。今年1至5月,市财政又支出7320 万元,以利导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评选和引进拔尖人才,集纳市级以上技术人才16万多人,尤其是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苏笑海,并资助300万元办起了 武汉绿世界科技公司;引导企业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全市又有35家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珠联璧合。企业与大专院 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均从零散、小型、短期的项目合作,转向系统、高档、中长期的战略合作,并结出了丰硕成果。 科技创新释放的倍增效应也得益于科技主管部门的持续努力。市科技局实施企业专利扫零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争取省级以上科技工程30多项,科技经费1890多万元。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良性互动。今年1至5月,全市申请技术专利144件,比去年同期净增77件。(仙桃日报)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