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日报) 2006年12月13日晚上11点多钟,城区某小区。 居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小区一片安静。突然,“轰……轰……”绚丽的礼炮撕裂沉静的夜空,礼花绽放在小区上空。 “哇……”不知道是谁家的幼儿被吓哭了,大声啼哭;睡眠不好的人们唉声叹气。不一会,楼栋里几家的灯光相继亮起。伴随着连续不断的礼炮声,人们再也无法安然入睡。 次日凌晨5点,该小区居民再次被礼炮声吵醒,燃放的时间近10分钟。 从夏天特别是“状元宴”开始至今,城区家庭做红白喜事,几乎家家都在燃放烟花或爆竹。进入年底,城区经常听闻烟花爆竹声。记者为此采访了部分市民。 做好事放烟花——敢怒不敢言 2006年12月19日,在仙桃大道,退休干部黄爹爹说,去年春节期间,禁鞭工作抓出成效。现在常听到烟花爆竹声,大部分是市民做好事为了增加热闹气氛。 安居小区一居民认为,“乱放烟花爆竹不仅仅是体现市民素质方面的问题,有些人甚至是为了一己之乐干出出格事,我们敢怒不敢言。”他还说,真弄不懂,这家里有什么好事或年节时间是不是非放烟花爆竹不可?不放就没有热闹气氛?不放就没有年节的味了?就不能有别的表现方式? 不少居住在小区的居民坦言,“其实听到鞭炮声后我的心情就非常烦躁,此起彼伏的声音弄得人白天上班工作受影响,特别是大清早的鞭炮声最让人心情变坏,一天都受影响。” 屡禁不止——市民素质有待提高 “我觉得应该采取措施,对那些非法生产、运输、销售、燃放者给予重罚;对于举报者、严格执法管理者和禁鞭工作做得好的单位、社区或个人应重奖。就不信管不住这种旧习。”家住德政园的胡先生建议。 燃放烟花爆竹是有害无利的旧习,相信大部分的市民是理解和支持“禁鞭”的,真正燃放的只是极少数人。 市文明办有关人士认为,燃放烟花爆竹的几大危害(噪音污染、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身财产伤害等)差不多人人都懂,可就是屡禁不止。关键在于市民整体文明素质有待提高。 团市委有关人士认为,提高市民素质,关键在于教育小学生和青少年积极争做文明使者。青少年和中小学生是禁鞭活动的一个重要主体,同时也促使他们行动起来禁止放鞭,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倡导,争做“文明使者”。 禁鞭难易——皆于人们心与行 “禁”难吗?难,难于心。“难”真难吗?难,难于行——难易皆于人们的心与行。 市民邵先生认为,建议与单位、村居、居民户、市民和学生签责任状,构建长效工作机制,要从市民根本认识上下功夫,于平时教育中逐渐转化旧传统观念。很多放烟花爆竹的人就是在与职能部门和管理者捉迷藏,真正查处起来常常有一定的困难。全国有很多地方这方面抓得好,仙桃应当考察借鉴别人的好经验。 一位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说,去年除夕晚上哪有鞭声往哪赶,大年初一到初七一天也没休息。警车、禁鞭宣传车等日夜不停穿行于大街小巷,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禁鞭应纳入城市管理的日常内容,向社会广泛聘请一批禁鞭义务监督员(或协管员),并与110积极做好联动。还要不断开展“禁鞭”大讨论、大宣传、大发动及开展禁鞭工作文明社区、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比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开放公共场馆,营造和谐的生活秩序和节庆气氛。“总之,走群众路线,打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禁鞭持久战!” 邵先生还说,“要把禁鞭工作做好落到实处,有一点很重要:公布本辖区禁鞭小组领导或责任的姓名、电话号码,以便及时纠处,提高效率,将责任细化分解到最基层。” 时代在前进,人类文明的步伐也要一步步向前迈进。总有一天,放鞭旧习将会彻底摒弃,而“禁鞭”则会成为一种新的“节气”。(许立菊 邵建新)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