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故居,原来是宋代时沔城一个员外的府第,既有四进三天井的主体建筑,又有高低错落的群体建筑,规模宏伟壮观。元师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易主于陈友谅做住宅。陈起事称汉王前古,其智囊娘娘张风道,依据诸葛亮的八卦阵形加以改建,号终神奇的迷宫。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陈友凉与朱元璋逐鹿鄱阳湖,兵败身亡。次年,朱元璋称吴王,命内弟马鲁为沔阳知府,授沈友仁为沔阳卫指挥同知,为了抹杀陈友凉的寝迹,于至正二十五年,将故居拆走一大部分亢建了圣庙,剩下的-部分改为玄妙观。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被杨秀清兵焚毁,光绪七年(公丸1881)重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又毁于战火.今重跫,并刻有陈友谅石碑像。故居内现存有陈友谅的遗物,其周围有许多胜景。 (一)铁锅。相传陈友谅当时造有两类铁锅,一是军饷锅,这种锅有“三个眼,上眼出气,中眼进水,下眼出水,漏砂漏谷不漏米,烧三天不热,停三天不冷,一边下米—边盛饭,干军万马吃不完。。二是刑锅,专门用来惩治那些色荒洒荒,日耽淫乐,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裆的元朝官吏的。 (二)功臣碑座。功臣碑座是功臣碑下面的基座,基座正反两面镌有“麒麟呈样”和“三鲤跃水”的浮雕图,显得古朴雄劲,极有生气。麒麟是传说中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的动物,以其吉祥且有角有甲,来象征起义军的祥和和所向无敌。“鲤跃龙门”喻从军或显贵,这里寓意三军战功赫赫。 (三)古井。今井上建有亭,相传此井有上千年的历史。后为陈友谅和将士濯缨或洗尘之用,故名濯缨井、涤尘井。井水终年不枯竭,清凉可口,至今还在供人们饮用,为沔城四十八古井之首。曾有联云, 荆楚风云在眼底; 汉王功业浮心头。 井如前鉴,莫光光低头看看; 人比后车,当细细扪心思思。 (四)点将台。点将台又名青林山,位于城东—隅。台上曾建有行宫,是陈友谅起兵之初点将遣兵的地方。当时有一首歌谣说:“一点喻国兴,二点张志雄,兵齐马齐粮草备齐,兵伐哪里?兵伐荆、襄城里。山也摇,水也摇,城也摇,摇得胡贼闻风逃,逃得慢的吃了刀。”真叮算是义军所向之处,元兵闻风丧胆、曳旗而逃的真实写照。 陈友谅兵败身亡之后,这里被称作青林山,再没有人叫它点将台了。这是因为“只缘身在明王朝,不把汉王真面道;聊看婵娟斗明月,一杯闲酒充逍遥。”罢了。台-卜行宫被拆毁后,台上尚有许多洗澡盆大的石墩柱基和字迹模糊的断石残碑,可见当时建筑何等宏伟壮丽。 后来遗址上被参天古树所占据,有的树粗到四人合抱尚不能接手。群树交枝,风声呼呼,鸟雀飞鸣,石碑残破,令人徒生“空留古木锁悲风”的思古幽情。 古树在1941年被一--A师砍伐,做了抗日工事。石碑石墩,自1954年以后,逐渐消失,台子也被铲削多半。今在其上建有广长律院。 (五)梳妆台。梳妆台在点将台南侧,是行宫的群体建筑之一,相传为陈友凉娘娘张凤道梳洗的地力‘,台的西坡下有一眼水池子,名“芳池”。这芳池中有—“泉眼,水从泉眼里流出来,在池中央鼓着莲花形的浪花,并放射—种和莲花一般的香味。娘娘经常用这里的水洗涤头发和皮肤。据说是不但可以不生湿疮,还可以美容。后来,娘娘年过40岁,看上去还像20岁的妙龄女郎。人们都说,娘娘是用芳池水洗涤有方。 (六)旗纛台。旗台,东接九贺门街,西接建兴门街,南临卫池,是陈友谅召集九路十八将举事竖旗的地方。并建有“会议厅”,厅前义旗猎猎,气冲星1,光射红日。后被沈玄仁改为卫城隍庙,亦竖有旗纛,故旗台地名能沿袭至今。 (七)小东门。出大东门,沿着大莲花池西边向南,离点将白百步左右处,有一个古;宅的石砌小副于,这副子名叫小车门。 剑子怎么会叫小东门呢?由于淹水逐年带来的泥沙,把原来的古城墙埋没了—‘些。后来加高城墙的时候,就把小东门改做了城内向莲花池放出水的铲子。伹人们仍旧习惯地叫它小东门。提起小东门,就麦谈到陈友谅。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顺帝右丞相脱脱大破据守徐州的起义军,起义军头领李二孤身逃到沔阳,谋面陈友谅。谅得到启示,次年,与任广东连州今连县)正堂辞职归里的二弟友诰,谋划起义反元。因拖枪河(今多样河)拖枪泄露机密。陈友谅在遭到 禁城元兵捉拿的急变之中,潜入出水副道,出小求门逃走。从此,小东门就和陈友凉逃走之事蜂紧地联系在一起。 (八)铁匠街。铁匠街位于江北,元王朝统治时期,禁止汉人相南人执军器。陈友谅起事后,在此设下军造坊打制军器,因而得名。当时有一首歌谣说: 你禁拿刀我打刀, 把你的脑壳当草耗。 看你再禁不禁我拿刀。 (九)赶嫁台。赶嫁台,是陈友凉娘娘张风道在闺中的时候,赶绣衣,绣鞋、被面、枕套、帐披肩和披风等嫁妆的地方。因历史原因,循谐音名阚家台或赶街台。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