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江汉热线 江汉热线 聚焦江汉 查看内容

沔城清真寺

2008-11-1 16:11|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841| 评论: 0

  清真寺,亦称礼拜寺。阿拉伯语“麦斯吉德”和“者玛尔体”的意泽,原意为“俯首叩拜处”,后演变为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沔城清真寺,位于沔城回族镇仁风门外的七里城,该寺又名清真东寺。据《马氏宗谱》(铜柱堂)记载:其三世祖马仲所于顺治四年(公元1647)由西安“贩毛布贸易湖广。夫长驱至楚,……至沔邑凤凰台栖息。因七里城有清真寺,遂移兹土,买置房屋以落籍”。另据《沔阳州志》载:康熙年间,沔阳境内已形成“回汉杂居”局面。据以上资料,沔城东寺最迟当建于明末。清真大院的总面积约为四千五百平方米,建筑面积共为2682平方米。寺手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建筑奇特,典雅朴素,蔚为壮观。正大门(向东)成八字形,上悬巨幅匾额,书“古清真寺”四个斗方大字。屋顶筑望月楼一座,高三丈余,楼正中悬挂着长两尺余,直径八寸的雕空木质梆鼓。檐下石狮对峙于大门两侧。朝觐大殿,乃宫殿式双重合檐古式建筑,可容干名回民会礼。大殿正上方和两侧墙上的巨幅横额,雕刻成绿堂金面的阿拉伯文立体金字,上书“清净词”、“赞词”、“祈祷词”等《古兰》经典。殿前拜越台两侧耳殿游廊,与明五暗七的南北茶堂相毗连,错落有致。四周青石台阶上,筑有浮雕栏杆,中间形成长方形院落,院中培育着名贵花木,给人以清新庄严之感。正大门前的清真大院可容万人集会,是全县回民聚集的中枢。寺内保存着自唐宋以来的经典和建寺以后的碑文与史籍,这是一座回族文化的宝库。它集众多的学科价值于一体,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缩影。 该寺所办经堂教育,已为湖北,海南、上海等地培养了不少著名阿訇。 清嘉庆年间,因沔城回族人口增长,清真东寺已不能满足回民节日聚礼之需,故在红花堤街兴建了一所坐西向东,建筑面积约二干五百平方米之清真西寺,寺宇规模足可与东寺媲美。 每逢节日盛会,两所清真古寺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刺绣挂万紫干红,琉璃宫灯,悬若星河,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沔城东西两寺,有其自己繁荣兴盛的历史,亦有其被破坏和重建的过程。它们与沔阳回族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和穆斯林的社会生活十分密切,伊斯兰文化的许多地方都是通过清真寺反映出来的。清朝末期,饱受清王朝“护汉抑回”政策的蹂躏。民国初年以后,寺内长期驻扎军队,1941年春,它们又惨遭焚毁,寺内所存大量伊斯兰教经典,期刊及建寺以来各种文物、碑刻等,荡然无存。两所古寺,成为废墟。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怀回民,重视回族人民文化生活和传统风俗。1955年,政府拨款扶助,在红花堤清真寺的废墟上,重建了“沔城清真寺”。 1987年沔城改建全省唯一的区级回族镇后,在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关怀下,政府再一次拨款扶助,对原有清真寺重新改修扩建,使现有建筑规模超出原来的两倍,形成新的格局。朝觐大殿为中国仿古建筑,古朴雅致,内空轩敞,一次可容三百多穆斯林聚礼。通过约三十米长,十八米宽的院落,前面建有两层结构的门楼,楼顶圆拱,面墙装饰及门窗一律为阿拉伯式建筑风格,其造型庄重、肃穆、高雅,极富民族风韵与伊斯兰教文化特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