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司马桥,就能感受到阵阵古文化的气息向你扑来,你就像 步入了一个石雕艺术的殿堂,让你大饱眼福;就能让你穿过时空的 隧道,翻开古老的历史,窥视沔城的过去,感悟历史的真实。 桥的两端,威武雄壮的青狮白象,神情肃穆,恪勤匪懈。护栏 石上的“二龙戏珠”,云雾托珠,两龙相对,四眼朝珠,吞云吐 雾,张牙舞爪,翻腾滚搅。把两条龙腾翻嬉闹的情景表现得活灵活 现,栩栩如生。“渔、樵、耕、读”,打鱼的眼盯鱼网,纲绳紧 绷;观看的手舞足蹈,喜笑颜开;砍樵的山路崎岖,步履维艰;耕 田的,扶犁挥鞭,喝牛声声;读书的,窗前案上,读背诗文;对弈 的神情专注,冥思苦想。把农耕社会时期人民的农耕生活描绘得淋 漓尽致,惟妙惟肖。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这座桥上的护栏石都是从坍塌的石牌坊处移来的,它们原本都 是牌坊的横梁,所以这里图案是“二龙戏珠”的石头就有两块。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古时的牌坊上的图案从表现形式来看,不外乎人物、山水、花 卉、飞禽、走兽。但从所显示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表示吉祥的, 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双狮捧球、丹凤朝阳、花好月圆、福禄寿 喜(蝠、鹿)等等;表示农耕生活的,除渔樵耕读外,还有如打 柴、舂米,纳凉、下棋等;表示忠、孝、节、义的就较其他内容更 多一些了,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哭竹生笋”等等。如 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都是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些还是 封建迷信的,但它却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文明程度、文化修 养。它们件件都是艺术珍品,它们都是沔城历史文化的底蕴之魂。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沔城现在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石雕和石刻,除较为集中的文 圣庙、玄妙观、司马桥三处以外,其实散落在各家各户的也不少。 这些四处散存的石雕和石刻,除少数人把它当作是文物外,多数人 却是用来做门槛,砌猪圈什么的,文物意思还不是那么强烈,这是 令人十分惋惜的。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沔城的石雕大致要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类。 石狮、石象、“喂马槽”、石蜡台、石香炉、柱基石(磉 墩)、石鼓、石人、石马就属于圆雕。它的特点在于它是完全立体 的,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欣赏它,它也会因观赏者的角度,即视 点的改变而变化,因而更能博得观赏者的喜爱。石升(称“喂马槽” 是不妥的,一匹马吃过大,多马吃应当是长的。真名叫什么,待 考),这一器物就像一个上大下小的升子,口长127厘米,宽93厘米, 外高51厘米,底长105厘米,建国前一直放在铁匠街青云牌坊旁,并和 青云牌坊一样都是汉白玉石的,现存陈友谅故居。江北的石人石马, 大小和真人差不多,杨家四老爷(原名不知道叫什么)坟前的石蜡 台、石香炉,上面都有精美的图案,这些露出地面的部分就有1米来 高。散落在各家各户的牌坊匾额、柱基石(磉墩)、石鼓上雕刻也是 十分讲究的,有的除了打磨得光亮、平整外,上面浮雕的花草以及表 示福禄寿喜的图案也是十分精美的。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浮雕石大都用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牌匾或者其它附件上。 不论是圆雕还是浮雕,它们都是以占有空间的立体语言,以静态 的造型表现出运动,以立体感的空间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简 练、明快、有力地表达出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感情与价值取 向。它们是凝炼的诗句,在向人们展示它的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向 人们展示其历史价值。它们是用石头写成的沔城历史。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沔城这座古城从前石雕和石刻是极其多的,现在虽然经过战乱 的摧毁,风雨的侵蚀,人为的破坏,留存下来的所剩无几,但它都 闪耀着熠熠的光辉。目光凝视之处,无不感到它们在向我们诉说着 当年的繁华,当年岁月的苦与乐,诉说着曾经遭到过的不幸和它们 的劫后余生。也向人们在呼唤,珍视这些凝固的历史,珍爱这些灿 烂的文化篇章。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