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一大早,家住监利县城关镇的戏迷王宇开着“面的”,驱车数十公里赶到周老嘴镇雷家村,看沔阳花鼓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天要下雨娘要嫁》。 这是该剧团应雷家村一、二组村民之邀,演出的第4场大戏,每场观众都在千人以上,门票仅收1元。 17日下午3时,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高高的大戏台搭在一块稻田里,观众席四周和顶篷用塑料布扎起,俨然一座“露天剧院”,数千平方米的场内,黑压压地聚集着男女老幼数千人,看到动情处,一些观众泪流不止。 观众来自方圆数十公里,有的村上百人包车前来,有的家庭扶老携幼全家出动,雷家村不少村民请姑妈、舅舅等亲戚来看戏。唐村55岁的村民李金远和几个亲戚一起步行两个多小时,赶到雷家村看戏。他感慨地说:“农闲时看看花鼓戏,觉得蛮有意思,比打麻将强多了!” 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沔阳花鼓剧团,一直扎根于江汉平原的农村沃野。近十年来,该团每年下乡演出300多场,观众累计达600多万人次。剧团在保留《十三款》、《站花墙》等地方传统剧目基础上,先后推出了《下岗之后》、《赌海情仇》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现代戏,深受群众喜爱。 剧团团长陈光告诉记者,他们的演出场次已排到了农历腊月廿七。 近年来,我省农村演出市场一片“灰色”———多数剧团苦苦支撑,演出场次大幅下滑,人才外流日益严重。与此相应,农村一些地方抹牌赌博成风,封建迷信抬头。有学者惊呼:“文化荒漠”现象在农村一些地方已经显现! 在此背景下,沔阳花鼓剧团却如鱼得水:近十年来,演出应接不暇,经济收益看涨,百名中青年艺术人才梯队已形成,剧团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奥妙在哪里?剧团团长陈光的回答是:“剧团视百姓为衣食父母,以广阔农村为舞台。” 该团演员长年在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国家二级演员严安军清楚地记得,去年冬天演《济公追踪》时,因剧情需要,他在台上打了两个小时的赤膊,一位农村妇女特地烧了姜汤送到后台给他喝。本月17日,剧团在监利县雷家村演出时,一位观众得知当天是该团演员程琼的生日,特意买来一大瓶可乐,祝她生日快乐,程琼感动不已。 传统的花鼓戏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离不开创新。从2000年起,剧团每年都要根据观众口味创作五六台大戏,目前该团可演的大戏已达40多台,连演半个月,场场有新戏。有些创作素材直接来自演员们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对情理的感悟。如针对农村一些人不讲孝道的现象,剧团复排了《休妻》,倡导人们尊老爱幼,演出后反响热烈,有的观众主动跟演员们交流,如哪些细节演得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进等。演员严安军感叹说:“农村观众的欣赏水平很高,演出时不能有半点马虎。” “剧团如鱼得水,也跟市场机制的建立、管理模式的创新大有关系。”仙桃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周涛说。沔阳花鼓剧团注重上门推销,主动出击。农民丰收、红白喜事等,只要有邀请,路再远,利润再薄,他们都尽可能安排。该团还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演与不演、演多演少、演好演坏大不一样,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此外,仙桃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也让剧团受益匪浅。在财政拨款逐年增加的同时,剧团下乡每演出一场,市财政补贴600元。 市委书记马清明对文化有独特的见解:经济是仙桃的“形”,文化是仙桃的“神”,只有形神兼备,仙桃才充满活力。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更需要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滋养,以激发活力。 面向农民,扎根农村。如今,沔阳花鼓剧团的演出已形成品牌效应,团长陈光说:“农民渴望看戏,我们有责任用高质量的演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