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江汉热线 江汉热线 聚焦江汉 查看内容

常武叔

2008-11-1 16:11|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573| 评论: 0

  常武叔 常武叔回村时,我一岁;常武叔作古时,我三十岁。关于常武叔年轻时的事,村里有很多传说,但都是一些无从考证的轶事。从我懂事时起,就知道常武叔是我们村里唯一一个讲普通话、并且可以和村支部书记平起平坐的普通农民。 村里人说,常武叔年轻时,是被国民党抓壮丁出门的,后来投诚起义加入共产党。由于聪明能干,而且还能背诵和默写“四书五经”,在那缺少“文化人”的年代,他迅速成长起来,官至团长。至于怎么回的乡,传说很多,但大体是他在被抓走时,已经在家乡娶妻生子。解放后,部队进了城,他思家之心日渐浓烈,于是干脆捆起被子行李,一张便条留在部队,自己一溜烟回了乡。 由于多年的戎马生涯,回乡务农的常武叔,对农活已有些陌生。生产队长考虑常武叔在部队上当过官,不敢派重活、体力活,便让他管理队里的饲养组。饲养组包括队里的一个养猪场和二十几头耕牛,十多个老弱病残的劳动力。 那时,耕牛是生产队里的命根子,谁要是把牛喂不好,那是要遭全队人谴责的。饲养组是个明轻暗重的活路,一年上头,只有冬季才有些清闲,其他季节是闲不得的。每天天没亮就得把牛赶出去,踏露放牧。社员们出工时,耕牛就得随同出工的人们下地劳作。放牛人这时就要在田头地角割牛草,中午大伙休息了,放牛人又得照顾耕牛午餐。在炎炎夏季,还要牵牛喝水,转荫歇凉;冬季则要烧水给牛饮用。农忙时节,大伙收工了,饲养员要放牧至天黑,夜晚还要几次起床添料。马没夜草不肥,牛没夜草同样不壮。 常武叔在干过一段放牛劳动后,便觉得有时候还是可以偷些闲的。比如春天,到处是一片绿,到处都是蓬勃生长的青草,放牛的时间就可以节省许多,有时还有捷径可走。你看那成百上千亩的绿肥(紫云英),不正是牛的好饲料吗?早晨把牛往绿肥田里一放,走不了多远,牛就吃饱了。社员们上工后,放牛人到田边地头劳作一会儿,满满的一担牛草到手了。常武叔把放牛的老汉们集中起来宣布了一条纪律:留种子的绿肥田里,不得放牛。这样放牛的老汉们轻松了许多,却惹恼了大队支书,他找到小队长,找到常武叔,发起火来,说:“你这是破坏革命生产,破坏农业学大寨!” 常武叔听着听着也火了,虎下脸来说:“绿肥是肥田的,牛吃了既长膘又造肥,而且是上好的肥料,他妈的,什么破坏生产!破坏革命!” 常武叔发火,拿出一副在部队上训人的架势,要继续与支书作对。小队长何时见过这阵势,一边拉劝常武叔,一边忙向书记赔不是,书记看看这架势,知道常武叔不好惹,便借梯下楼,把小队长狠狠批评一通,走人。 自从与书记对着大干了一场后,常武叔名声大振,那时,书记的权威是何等至高无上,一般人碰到书记连说话都不敢大声,常武叔居然敢骂大队书记,在百姓心中真是了不起、了不起。 随着时间推移,常武叔的军人作风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只要他认为有理的事,独断甚至有些专横和霸道。这些不仅体现在集体生活中,而且在家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说他为儿子操办婚事的事,就在村里留下了一个话柄。 那一年他儿子结婚,按风俗,农村结婚都要安排四天酒席。第一天叫做杀猪陪媒,新郎家要杀一头两三百斤的喜猪,然后把媒人接来喝酒。第二天叫过礼,男方把准备好的鸡、鸭、鱼、肉、面等生活用品送到女方家,然后从女方家拖回嫁妆、被子、行李和家用电器等高档商品。第三天便是大喜之日,迎亲。第四天喝喜茶,亲朋好友要喝了新郎、新娘喜茶,丢下茶钱才能回家的。这天新娘进了门,请客就更热闹了。常武叔的儿子婚礼按常规进行,杀了喜猪后到了过礼,这天,来来往往的乡邻亲朋很多,丢下两元贺喜钱就开始喝酒。看到这情景,常武叔不知是突发奇想,还是心里早有准备,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说:“今天大家一围,十二人一桌,咱们明天正席子。”所谓“正席子”,一般都是八人坐一桌,不拥不挤。常武叔话一出口,亲朋好友楞了一会,马上有人说:“常武叔,玩小气,今天我们就是冲正席子来的,您怎么来歪的。”说归说,好在大家都了解他的为人,也没有人计较。的确,那时物质太匮乏,常武叔不得已才说出此话,后来,村里就流行起一句歇后语“常武叔请客——一围”。大家一围,坐席吃酒,也挺热闹,乡亲们也理解。但迎亲时,常武叔作出的决定,就让帮忙接亲的人吃了大苦头。 迎亲那天,锣鼓唢呐早已登堂入室热闹起来,从前天得到的信息是:今天迎亲是用村里唯一一辆“东20”拖拉机去接新娘,条件是付三十元车费。可是到了迎亲的那天下午,久久不见车来,大家都焦急起来,新郎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等到按既定时间、迎亲队伍该出发时,常武叔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说:“今天的车我退了,大家走着去迎亲吧!”大家面面相觑,知道常武叔是说一不二的人,但新娘家离我们村三十多里路,原来准备偷一下闲的迎亲的人们,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大家只得吹吹打打出发了。乡里迎亲有个规矩,那就是要等到天黑下来才出门迎亲。天黑下来了,迎亲队伍出门了,走出不久,大家合计一下,决定去时抄小路走,回来走大道。走小道也要两三个小时。在路上,迎亲的人们时而敲敲打打,时而鸣鞭放炮,赶到新娘所在村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多钟了,媒人先跑一步,到了新娘家,不去不知道,一去还真吓了一大跳,原来新娘家等到十点多钟,还没有见迎亲队伍,便借来一辆拖拉机吹吹打打从大路上出发了,以期在路上汇合,哪知由于常武叔一句话…… 迎亲队伍迅速往回转,锣也不敲了,鼓也不打了,唢呐也不吹了,大家几乎是小跑步、继续抄小路往回赶的。……那边送亲的人们到我们村里时,也不知怎么办才好。新郎不在,新娘是不能进门的。冬天的夜,格外寒冷,新娘既不能进婆家门,更进不得别家的门。送亲的人们,只得陪着新娘在寒夜里冻得簌簌发抖,耐心等待迎亲队伍返回。等到迎亲人马赶回来时,已是凌晨三点钟了。常武叔看到疲惫不堪的人们,自我解嘲地说:“我们这是通宵热闹,我们这是通宵热闹。” 后来,常武叔不知什么原因,又离开了我们村,到公社一个单位去上班了。再后来,常武叔又辞职回村,做了一个普通农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