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背着三棒鼓哟,流浪到四方,想起往日去卖唱,好不叫人痛断肠。” 由于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有这么一段唱词,致使三棒鼓名扬全国。究竟三棒鼓来自何地,源于何时,怎样产生的呢?据《沔阳州志地理》云:天沔一带因“土瘠民穷”、“十年九水”被称为“泽国”。自乾隆三十年到同治九年的104年间,天沔共发生了54次水灾,“水势横溢数百里、人畜淹毙无算、老弱转移、十室九空”,只有“身背三棒鼓,流落到他乡,穿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可见打“三棒鼓”是天沔人民背井离乡逃灾谋生的一种手段。 《三棒鼓词》有十多种曲调唱法(均为天沔小曲、民歌),下面介绍曲式及特点: 曲调简练朴实,叙事性强、灵活多变;歌词多为“5575”格式,通称“五七韵”,也称“纯七韵”,“三棒鼓”的歌词常因对象不同就即兴改换、如到杂货铺去打“三棒鼓”,唱的歌词则是杂货铺“发财”一类的词句,如碰到结婚喜庆之家则唱祝福恭喜或早生贵子一类的吉祥词句等等,也有东家爱听奉承,甚至要求重唱、另给钱物表示满意。然而“三棒鼓”在开唱前要打“引鼓”(即过门的意思),“引鼓”打完后,即双手轮耍三根棒子,一二句唱完必伴以“口冬口冬”之声,唱完后又打“尾鼓”。如果再唱第二第三段则以“尾鼓”代“引鼓”,直接转唱下一段。由于用三根木棒轮流抛起,落下击鼓很单调,后来又加上一人打马锣和鼓声同时伴奏,为了突出舞棒节奏就将木棒两头打空,穿上铜钱,使木棒舞动落手时,产生悦耳的“坡坡”之声,有许多舞棒手式技艺娴熟者创造出许多舞棒花样,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再说这“三棒鼓”从何而来的?据《沔阳实录》中载:“氏(陈友谅之妻)女形美而善歌舞脚常曲行、囗吐囗依呀……氏善刀法,三刀齐发,来回如飞……谅(陈友谅)编歌子队,演唱军兵间”,民间羡慕其技艺精美,欲仿难学,通过不断探索改进,便用三把农村收割麦子的镰刀,将其锯成只留下一手能捏的小把,用双手轮换抛丢,很快成了民间的一种演艺形式,由于水灾连绵,百姓为了讨米谋生,只有将镰刀除掉剩下三根木棍,即成为“三棒鼓”。《沔阳实录》又云:“清中业,三棒流行,城内不得演,文人多唱花鼓于茶楼”,可见“三棒鼓”在清中业期间,就遍及沔阳城乡。然而“三棒鼓”的演变公式基本是:武功--娱乐--杂耍--谋生,这就是“三棒鼓”的来由。 (作者黄宏志 欧东汉)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