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通顺河、襄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1954年,改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5月又由荆州行署文化局正式定名为“荆州花鼓戏”。它的唱腔主要来源于当地民歌、小曲和渔鼓、道情音乐,很多唱腔渗透着民歌音调,有些仍保留着民歌原形。同时也吸收了某些楚剧、汉剧、汉滩小曲的音调和曲牌,丰富了本剧种的唱腔。其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九十多种小调,戏剧台词不用韵白,而是采用当地人民的口头浯、歇后语。具有主动、明快、幽默的艺术风格。 它的表演形式是在民间歌舞和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沔阳地势低洼,水灾频繁,故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丸不收,,之民谣,旧时百姓深受水灾之苦,只得背景离乡,靠敲碟子、拍渔鼓、打莲湘,玩莲花落、唱民歌小调乞讨谋生。这些艺术形式电在艺人们实践中得到发展,逐步演变为有人物装扮,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唱的多是恭喜之词或爱情生活的小故事,如《十枝梅》、《思凡》等。这就是当时人们称为的“沿门花鼓”、“地花鼓”。后来艺人们借鉴其它剧种不断得到丰富、完善,把过去只清唱改为唱作兼重,把男扮女装改为女扮女装,使其表演更贴近生活,而又有一定艺术性。如原沔阳花鼓剧团知名艺人程兰亭琢磨的“六步”、“八段”、“十神”的摘花表演,形象地表现了看、闻、听、提、摘、刺、攀、打、放、扎等姿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塑造人物讲究真实,敢于突破,不拘一格,极大地丰富了剧种的表现力,表现了沔阳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它的打击乐除了吸收兄弟剧种锣鼓经外,其牌子的打法、乐器的配备,又别具一格,如“草钹”、“乱劈柴”、“走锤”,“高腔、悲腔,打锣腔更子”、“圻水三起板”等锣鼓牌,都有独特的打法。乐器除鼓、板、锣、钹外,马锣的运用能烘托气氛、声音悦耳动听,把观众带人剧情特定的艺术境地,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沔阳花鼓戏有传统剧目150多个,改编和创作的现代剧目近100个。其中传统剧目《站花墙》、《秦雪梅》、《王瞎子闹店》、《秦香莲》和现代戏《向老三招婿》、《小坚决》、《红炉》等优秀剧目深受群众欢迎。 现在。沔阳花鼓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并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创作表演人才,民间花鼓艺人遍及乡间,专业、业余剧团常年活跃在城镇乡村,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作者胡铁树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