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镇境内红土垸中,有一条连绵起伏,形似卧龙的长岭,这条岭子叫“马岭”,传说这里曾经是大汉皇帝陈友谅的跑马岭,岭上记录了元末农民起义军的辉煌历史,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马岭,原名翘板村,座落在沙湖北端的余家湖中,岭子东西走向五华里,南北展开两华里,十个高台像十颗珍珠串连成一条直线;点缀在翠绿的长带上给这条长岭子增添了几分神奇的色彩。它东连腊河出汉阳,西接洲河进沔城,南临大湖挨沙湖,北靠旱道抵汉水,交通四通八达,是个易守难攻、进退自如的天然军事要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水乡花岭,成了江汉先英陈友谅的练兵场。 公元1357年,陈友谅率领一支红巾军,出排湖,经洲河,东进翘板村,他要在翘板村操练人马,发展义军,推翻元王朝,建立百年基业。 翘板村,百来户人家,乡亲们听说陈友谅要来练兵,高兴得奔走相告:“红巾军来了罗!陈友谅来了罗!”人们扶老携幼涌向岭上迎接陈友谅,亲眼看看这位传奇英雄的风采。 陈友谅,35岁,一双浓眉大眼饱含智慧;英俊的脸上充满自信;高大魁梧的身躯更显得英武威严。只见他头裹红巾,身着白色战袍,骑一匹青骢战马,跑在义军的前面。见到众乡亲,连忙翻身下马,向众人抱拳施礼,朗声说道:“承蒙乡亲的错爱,友谅感激不尽,义军此番练兵,定会给各位增添了不少麻烦,凡有差错,还望各位严加指教。”众人齐道:“义军要练兵是为多杀鞑子,替老百姓打天下,此乃正义之举,我等愿效犬马之劳”。好!日后全仰仗各位扶持。”随后,友谅向众人介绍了张定边、刘英杰、陈友仁、陈友贵等义军头领,岭上一片欢声笑语,洋溢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友好气忿。 陈友谅令将士在岭上安营扎寨,大营设在岭中端,他和众头领骑马观察了岭上地形,满意地连声赞道:“好地方呵!好地方!真是一条天然的跑马岭!昔日宋公明选水泊梁山造反,今天我陈友谅就看中翘板村练兵,我俩是心有灵犀!陈友谅自幼习武,善骑术,练就一身马上硬功夫,在义军中,他尤其看重骑兵,常说,骑兵乃胡人之特长,成吉思汗曾以铁骑驰骋天下,跑马为疆,建立了大元王朝,我们义军也要有一支英勇善战的骑兵,对鞑子作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令张定边、刘英杰负责训练步兵,令陈友仁、陈友贵负责训练水兵,他亲自从士兵中挑选一批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战士,组成一支轻骑队,由他直接训练。练兵,陈友谅从来都是认真的,训练骑兵,他更是身先士卒,每天黎明即起,带领骑士,在岭上时而跑马射箭,时而跃马舞枪,时而演拖刀计,时而杀回马枪,无论练什么,陈友谅总是一马当先,跑在士兵的前头。五星翘板村上,得!得!得的马蹄声,杀!杀!杀的呐感声,战马的长啸声,刀枪的搏击声,齐奏出一曲雄壮的交响乐。平静的水乡成了万马奔腾的“跑马岭”。翘板村有首民谣:“翘板村,跑马岭,岭上来了红巾军,领头就是陈友谅,带领义军来练兵。练步兵,练水兵,跃马扬鞭练骑兵。练好兵马去出征,拿起刀枪杀胡人。”民谣形象地描述了陈友谅在翘板村练兵、跑马的情景。 义军是正义之师,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和支持。翘板村周围的百姓纷纷响应红巾军,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踊跃投奔陈友谅。陈友谅的人马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红巾军中一支劲旅。公元1358年,陈友谅离开翘板村,挥师北上,投人了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战争。 陈友谅走了,陈友谅的名字深深的铭刻在翘板村人的心中。为了纪念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人们把翘板村改名叫“跑马岭”(后来只叫马岭)。跑马岭上,陈友谅留下了许多遗迹和传奇故事,最神奇的要数陈友谅的“系马桩”,“系马桩”是历史的见证,是马岭人的骄傲。马岭中端有处高台,台上生长着一颗古榨树,又叫榨树台,榨树台就是陈友谅的“栓马处”,古榨树就是陈友谅的“系马桩”采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生根发芽长大的,树径须三个合抱,树身高大、婉如一把撑天大伞,古榨树历经数百年沧桑,几经战火,几经水患,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巍巍然地生长在跑马岭上。它是陈友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反抗顽强精神的象征,它向人们诉说着马岭人世世代代对陈友谅的崇敬和怀念。(作者涂明炎)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