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古今习俗对一些数字的看法,有时视某个数字为吉祥,有时却对其忌讳甚深,如对自然数“九”即是如此。 “九”,在封建帝王那里贵重得很,向来被誉为“九王”之尊。人们说皇帝的话“一言九鼎”,极言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宫廷里的器物也物随人贵,多以“九”名之,如九龙杯、九龙壁、九龙柱等等。在汉语词汇中,“九”表示事物广大繁杂众多的词比比皆是,什么九天、九品、九重、九派、九霄、九泉之类。无不显示古人对“九”的崇尚。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刘禹锡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都属于崇九的范例。天高九重,河弯九曲,言其多也。 古人为什么对“九”如此崇拜呢?清人汪中道:“一奇二偶。一二不可为数。二加一则为三.故三者。数之成也。积而至十,则复归为一。十不可为数,故九者,数之终也。”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阳数中之最大者,再大的数其尾数也大不过九。所以,“九”被尊奉为大的象征,人世间帝王在万人之上,被尊为“九重天”也顺理成章了。 在仙桃民间,“九”被视作吉利数字,还取自于“九”与“久”谐音相关,“九”即“长久”、“永久”,世人谁不喜欢呢?有趣的是,“九”在民间又被视为须避讳的数字。俗话说:“九为老阳,阳极必变”。我国的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因两九相重,人们在那天登高避灾,就是古人遇九回避的典型例子。这故事来自于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大意是说,东汉时,汝南有个名叫桓景的人,拜费长房游学仙术。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汝南地方一定会有大灾难。快点叫家里人缝一个袋子,装上茱萸系在胳臂上,到山上去饮菊花酒,这桩灾难就免除了。”桓景按照师父的话去办,全家人都上了山,到了傍晚,他们回家一看,家里的鸡、犬、猪、羊都死掉了。费长房听到桓景的汇报。说:“好了。这就代替你受灾了!”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风俗就流传开来。 说到“九”的避讳,仙桃民间口耳相传的有巧媳妇避讳“九公公”的故事,素来赢得人们的喜爱。说是有一河南武陟籍人,在逗巧媳妇时,出了一题,曰:“张老九,李老九,趁着今天九月九,来请如九去喝酒。”。巧媳妇眉头一皱。禀告公公道:“张三三。李四五,说是今天重阳节,请我公公樽对口。” 又有一浙江富阳籍人也出了一题:“有九个老头子,手里拿着九把韭菜,叫阿九在九月九日去喝一盅酒。”巧媳妇心领神会,对公公说:“有四双半老伯伯。一人拿一把扁扁葱,说在重阳节那天叫公公去喝一杯。”。 还有一广东人籍再出一题,要她转告公公:“今有九个人,拿了九百钱,要来买酒。”巧媳妇将九拆开,告诉公公:“今有三人倚门边,三人厅上移,二人厅上坐,一人手拿一千欠百钱,耍来买狗。”原来,广东人讲话,说“酒”音类同“狗”。 民间妇女巧避“九”讳,不乏幽默风趣。显示了百姓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九”既分阴阳,反映在天文历象上。古人根据它将气候分为“冬九九”和“夏九九”。所谓“冬九九”,即冬至数九,每隔九天为一个“九”,共分为九个“九”,合起来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天之后春天便莅临了。冬九九,其歌曰: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扬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至于“夏九九”,则是从夏至开始直到初秋的九九八十一天。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有夏九九歌,云: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蛮; 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寿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你看,它把人们扇扇子、喝冰水、纳凉。直到秋凉盖夹被以至生炭炉取暖的转变过程都叙述出来了。冬九歌,夏九歌,为我们的生 作出了指南吧! (作者:乐其麟)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