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江汉热线 江汉热线 聚焦江汉 查看内容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纪略

2010-3-8 08:40| 发布者: felicia| 查看: 751| 评论: 0

     刘明汉点燃元宵节的鞭炮,缩身退到家人中间,守望着2010年春节的尾声。毫无悬念,刘明汉家在汉江中上游世代逐水而居的生活已届尾声,他们下一次的年夜饭,铁定要在千里之外的新家展开。  春节期间,各级干部以及他家多年没有走动的亲朋好友轮番前来给他们拜年,表达祝福。分外热闹的年节里,也藏掖着离别的感伤。  刘明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湖北境内18万待迁移民之一。湖北省委、省政府2010年年初做出的“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简称“423”)的移民工作目标,目标节点之一是,今年8月底以前,18万移民中属于出县外迁安置的73896人,将全部完成向省内武汉、襄樊、随州、荆门、荆州、黄冈、天门、潜江、仙桃等9地的外迁。  即日开始的不到半年的时间当中,在鄂境内,自西北向东南的平均500公里的路途上,日均400人移民搬迁,方可完成既定的“节点”任务。而安置点的移民建房封顶的节点是5月底,此后的6、7、8月,日均数百户上千人的浩荡移民大潮难免出现。  按照既定目标,库内移民安置也必须在2011年底前基本完成。  省委书记罗清泉联系督办全部移民迁出地所在的十堰市,省长李鸿忠春节过后首个工作日查看移民安置工作情况,副省长田成忠腊月二十六还在十堰市走村串户慰问待迁移民。从省至村,逐级签订责任状。重要节点结硬账,毫不含糊……。移民在鄂已成军令、铁令,动真格、下重手,倾尽人财物,强力推进丹江口水库移民已成大势。  头号工程,头等大事  移民是公认的“天下第一难”的世界难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是继三峡移民之后我国新一轮大规模水库移民行动。有分析认为,其安置强度超过三峡移民。  丹江口库区涉及鄂豫两省,移民总数33万人。湖北省18万移民的迁出地全部在十堰市。  十堰市位于秦巴山脉南麓,是1960年代末期伴随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而成立的地级市,区域内的丹江口水库有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之称,武当山作为道教圣地和世界文化遗产蜚声海外。2008年,十堰市因成功承办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而驰誉世界。  丹江口水库76.4%库岸线在十堰市;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河流均在十堰辖区。因而,十堰市所辖区域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重点淹没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地区,以及库区移民的关键之所在。  “3年动迁18万人,日均动迁160人,迁移一户人家需要一辆大卡车。移民的工作量,想一想就出冷汗”,早在2009年6月的移民工作专题会议上,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直观强调了移民任务的艰巨与繁重,直陈时不我待的严峻大局。陈天会说,移民是十堰市的头号工程,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十堰没有退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全力以赴地完成。  陈天会在枣阳、黄湖农场调查外迁移民安置点建设与安置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时曾说:“外迁移民就像是我们嫁出去的姑娘,今天我们来相个亲。我们要让移民高高兴兴地走,不能有意见。”  在与移民代表和移民干部座谈时,他说要靠信心、靠政策、靠扎实有效的工作、靠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全面完成移民任务,让党放心,让移民满意。  十堰市2008年承办世界传统武术节所积淀的财富---担当精神,旋即遇到大移民的“试金石”。  各级移民干部焕发出高度的责任感,投身到泰山压顶的移民工作当中。很多村组干部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移民,需要守护自家的利益,又是各项移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移民带头人。每临两难,他们往往选择后者。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移民外迁安置地一是武汉东西湖区,一是江陵。孙家湾村支书彭治合等全部村干部选择去区位较差的江陵,而让普通群众移民东西湖区。  作为迁出地,十堰市对安置区优劣深切萦怀,从选址到建设,心系移民,大胆提出要求与建议,始终表现出娘家人对出嫁女未来生活的真挚关切。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的原则之一是:确保移民收入高于现在、生活水平好于现在、生存环境优于现在。  2009年7月始,十堰市组织750批(次),2万多名干部、移民代表分赴武汉、襄樊、荆州、荆门、随州、天门、潜江、仙桃市以及省属农场的各安置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对接,历时4个多月。  待迁移民刘明汉作为移民代表到黄湖农场看了新家后,颇感欣慰与期待:新家离武汉半小时车程,处身中国首个两型城市经济圈,有迁出地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对在武汉、广州务工的子女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黄湖适合种植西瓜,十分匹配他的农耕技术。  在不断的协调当中,外迁移民安置点已由原初设的510个优化调整为193个。郧县安阳镇三个村的移民迁移到黄湖农场后将由一个移民新村集中安置。宏观杂居,微观聚居的移民安置,既有利于移民融入安置地,又为“故土难离”的他们形成“邻居还是那些邻居”的风俗人情 “缓冲带”。  因为外迁移民均为农业人口,有土安置最是考量重点。在黄湖农场安置区,3700多名移民分得近6000亩承包地,人均1.5亩。  土地以外是住房,十堰市组织库区县(市、区)和乡镇村组代表,积极参与外迁安置点的规划评审,提出合理化建议。目前,已有177个外迁安置点已全部完成规划评审工作。  代表们曾提出,黄湖农场安置点湿气太重,要求宅基地抬高两米。黄湖农场方面很快实现了这个要求。  确定房型、确定建房楼层是移民建房前的一项关键性工作。目前,所有外迁移民户已完成“双确定”。建房实行双委托,即移民户主与移民迁安理事会签订委托建房合同,移民迁安理事会与安置区政府签订委托建房合同。目前“双委托”已接近尾声。  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工作大纲》的有关规定,十堰市库区各县(市、区)组织工作专班,对全市出市外迁移民逐村、逐户、逐人进行了再一轮复核认定。同时,对外迁移民补偿的各项实物指标进行了再次核对、确认和公示,锁定移民各项补偿款。  早从进入新世纪开始,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淹没区移民认定以及实物调查持续、反复进行,是一项浩大而又琐碎的工作。郧县安阳镇移民干部龚玉强说:“同一个移民,他可能今天说少登记了厕所,明天说漏掉了一个猪圈,每反映一个问题,我们都得到现场核实一次。”  2009年8月20日开始,十堰市外迁试点移民启动,当年有791户、3280人迁移到荆门、襄樊等安置地。试点移民启动当天,“早搬晚搬都是搬,不如早搬早发展”的红色横幅在风中飘拂,陈天会为移民送行,鼓励试点移民为后续移民做好榜样,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外迁移民,并为外迁移民如何开始新生活出谋划策。  均县镇试点移民明廷菊动迁之前,拿着计算器对照补偿标准将线上(172米水位线)资源补偿费再次核算一遍,结果与村上公布的108297.43元分毫不差。  全面落实移民安置、补偿政策到位与否,最关移民成败。湖北省对人均耕地、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移民宅基地等标准等都有详细规定并明示广大移民,移民动迁之时,意味着安置政策已经基本兑现到位。  补偿政策涵盖移民迁出地房屋、附属建筑补偿费,搬迁运输费,零星树木补偿费,其他项目补偿费,房屋装修补助费,生产安置费,基础设施费,奖励费等。库区县级人民政府将移民个人实物指标和补偿标准予以公示后,制定移民个人补偿明白卡,并将资金明白卡发给移民,移民通过资金明白卡领取各类补偿。目前,外迁移民的各种资金发放、线上资源补偿款的兑现,正在规范有序进行。  与此同时,十堰市采取各种途径宣传国家、省所采取的旨在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优惠扶持政策,例如移民每人有一份稳产高效的口粮田,每户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每户建一口沼气池,每人享受一份国家后期扶持补助等等,从而激发移民对未来生活、发展的信心与希望。  牺牲之后的牺牲,奉献之后的奉献  村民刘明汉所在的郧县安阳镇龙门堂村有十堰市最好的土地,汉江至此,遇到前所未有的开阔地带,冲击形成万顷良田。原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的出生地就在龙门堂。  但是,随着丹江口库区蓄水位从157米上升到170米,万顷良田将沦入水底。龙门堂村3000多人像植物一样,需要另觅土地。  这并不是第一次,1973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汉江已经吃掉了龙门堂比现在还要肥沃的土地。当年18岁的刘明汉和爹妈一起牵猪拉羊,仓促从平地的家园后靠到坡地的窝棚。数十年后,刘明汉作为5口之家的当家人,不得不带领家庭迁去他乡。  十堰乃移民大市。为服务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半个世纪以来,丹江口库区正经历着二次淹没、再移民的历史跨越。1958年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淹没十堰两座县城、6个区镇,淹没面积380平方公里,淹没耕地29.7万亩,动迁移民28.7万人。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的18万十堰移民的家庭,很多是经历过1958年至1975年期间的移民,而今再度辗转他乡,属于牺牲之后的再牺牲,奉献之后的再奉献。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工程,正在实施加坝工程,全市淹没涉及5个县市区(、29个乡镇、257个村(居)委会,库区人口30.69万人。  水库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后,将增加淹没面积158.7km2,淹没涉及城镇14座,受影响人口11.6万,郧县柳陂镇,丹江口市浪河、均县镇的淹没及影响比重分别为69.4%、46.1%、100%。库区自然生态体系、生产生活体系均需重构;淹没十堰耕园地12.46万亩,致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淹没公路826km,桥梁25座,码头72座,交通运输体系被打乱。在一定时期内,库区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的问题将十分突出。  龙门堂待迁移民刘纪仙说:“移民他乡,是国家工程建设需要,该留的可以留,该走的一定要走。”为国字号让路,在村民心底深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刘纪仙在龙门堂的家还是两间正方一间偏厦,低矮破旧,风雨飘摇,家中一派懒得打理无从打理的景况。同村村民王宗堂家一根房梁已经断裂,似乎咳嗽一声房子就会倒塌。龙门堂村绝大多数是干打垒住房,水电路都停留在上世纪水平。整个村庄跟海拔高一些的村庄判若两样,不可同日而语。类似情形在库区相当普遍。  丹江口库区淹没线以下地区禁建令已经下达8年,实际禁止建设长达15年左右。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喊上不上,喊搬不搬”的漫长时日里,库区群众生产生活做不了长远打算,旷日持久地做些权宜之计。  惟其如此,有移民说:“让移民来得痛快一些!”早搬早安身、早搬早发展的呼声相当高。  库区外出劳务经济发展已近20年,至今方兴未艾,每年约70万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劳务经济减少了青壮年农民工对土地的依赖,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农村开放程度,因而成为新时期移民最好的润滑剂。  此轮移民政策较之40年前的更加人性与优渥,很多移民希望把握生活大转折所能产生的全部机遇,使家庭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产生一次飞跃。因而,他们在移民等待中,实际上充满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郧县柳陂原是十堰城区蔬菜基地,蔬菜种植给当地村民带来过丰厚回报。村民涂德利原本对蔬菜基地沉入水底、居家外迁很抵触。后来他发现安置地汉南更适合蔬菜种植,面临更大的市场,于是欣然写诗《到汉南去》,表达了在异地复活柳陂蔬菜品牌的愿望和决心。  从十堰整体发展来看,为确保一库清水,十堰的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有更高要求,要严格限制各类经济开发活动和禁止排污行为,关停一批污染严重企业,限期治理一批重点污染企业,永久性禁止高污染企业。这既增大了选择招商项目的局限性,也提高了新上项目的投资成本,大大降低了本地企业潜在的比较优势,影响库区产业结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制约。  例如,2002年前后,十堰市黄姜产业蓬勃发展,黄姜生产加工企业遍地开花,此一度为山区脱贫致富带来强劲动能。但是,三年之后,高污染的黄姜加工企业被全部取缔,黄姜种植也届绝迹。  正如一个移民家庭,透支再透支的移民大市十堰,更需要休养生息,并在盛世治水当中、在开放发展当中,谋求大机遇与大发展。这道世界难题正在被逐一破解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