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江汉热线 江汉热线 聚焦江汉 查看内容

热干面也要擅长炒作

2010-4-3 08:49| 发布者: felicia| 查看: 506| 评论: 0

热干面企业如何壮大?湖北大鼓著名表演艺术家张明智建言:
吃了几十年的热干面,到底什么口味是最正宗的?将热干面加工成方便面,是否会丧失碱性面条的特征?在本报昨日举办的武汉首届热干面创新与发展论坛上,热干面行业领军人物、营销专家、政府官员等现场献计献策,“把脉”热干面产业发展。
近年来极少露面的湖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张明智昨日出席论坛。年近七旬的张明智满怀深情地说,10多年前他在台湾演出时唱过武汉热干面,他自己也吃了60多年的热干面,但感觉热干面还是没有“炒”起来。
张明智说,其实南方人对面食并不感兴趣,但现在可以说,没吃过热干面的人不是武汉人,之所以如此盛行,关键还是口感好。
上世纪70年代张明智调到当时商委工作,他回忆说,那时擀面滴麻油,还要用扇子扇凉面条。没有电扇,纯手工制作要花一个晚上,芝麻酱特别香。“热干面闻着香,吃着香,连打嗝都香。”
张明智说,现在条件好了,却很难找到当年那么好吃的热干面,也很少有人花那么多精力做面。热干面就是素面,加牛肉、香肠搞那么多花样没必要,就得保持原汁原味。“我不信热干面做不赢鸭脖。”张说,每个武汉人吃碗热干面,市场大得不得了。
现在都在谈热干面创新,但张明智认为,创新不能丢传统,发展不能丢本色。“这和艺术表演一样,无论如何创新,京剧还是姓京,楚剧还是姓楚。”
张明智说,热干面要壮大,单靠一个企业“奔”不起来,还要政府支持和炒作。很多演员是炒起来的,热干面也要炒,但炒作的前提是货真价实。
“在机场打热干面广告,也是很好的宣传。”张说,统一方便面在台湾机场打巨幅广告,很多外地游人到台湾,首先看到统一的标志。
谈模式
武大教授伍新木支招——
把武汉热干面
打造成中国“麦当劳”
“现在,我们的提法是把武汉热干面打造成中国的麦当劳,若干年后,将会是把美国的面打造成武汉的热干面。昨日的论坛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支招,“应该像麦当劳一样发展武汉的热干面产业”。
“出租车上、电梯间里都飘着热干面的香味,武汉是一个飘着热干面香的城市。”本是仙桃人的伍新木,对热干面的感受十分深刻,他表示,热干面已成了一种“武汉印象”。
然而,这个带着浓厚武汉特色的产业正面临着发展的瓶颈,该如何突破?伍新木表示,“热干面的特点、优点、缺点介于麦当劳和方便面之间,我们应该借鉴麦当劳的经营模式。”
伍新木表示,中国食文化讲色、香、味、形,重尝、重烹饪的个性化。而麦当劳是美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双重产物,它改变了消费的悠闲、慢节奏和情趣,这是生产活动对消费活动的侵蚀。但从经济学的理论来看,麦当劳的食品是科学化的垃圾食品,它的模式已成为经典模式,被纳入中国各类经济学教科书中。
武汉热干面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它正朝着工厂化、批量化的方向发展,它可以借鉴麦当劳模式,通过批量化和工厂化,扩大其产值。但在这个过程中,工厂化必须与传统结合起来。
谈标准
武汉质监局标准处处长周晓峰称“得标准者得天下”
武汉热干面标准“升级战”打响
针对预包装热干面(即方便热干面)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武汉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处处长周晓峰表示,得标准者得天下,监管部门将与行业协会一起,促进热干面标准的完善。
据了解,在销售方便热干面的企业中,不少企业甚至没有生产基地,而是委托其他企业代理加工。很多代加工的“热干面”,用的是普通方便面的面饼,再配上芝麻酱,改个包装出售。
热干面到底该长成啥样?据了解,2008年,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台了热干面的地方标准,首次对热干面作出定义,并对主辅原料的数量、种类、质量卫生做了明确规定。
“这个标准的出台,基本上解决了热干面无标准可依的问题,促进了热干面产业的发展。”周晓峰表示,随着热干面产业化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标准本身也需要再完善。例如,该标准虽然涉及到了预包装热干面,但标准并不详细,包括预包装热干面的加工工艺、面饼PH值、芝麻酱等具体配备该如何界定等。
“我们不是不想维权,我们也有我们的无奈。”面对不少热干面模仿“大汉口”的状况,武汉冠利达必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元表示,由于没有具体细化标准,企业各按各的生产,整个行业陷入了一种无序、无标准竞争的状态。虽然“大汉口方便热干面”外包装设计及冷杀菌工艺均申请了国家专利,但因为预包装方便面标准不详细,他们并不能说其他企业就不是“方便热干面”。
对此,周晓峰支招:在食品生产领域,安全是底线,品牌是保证,质量是基础,标准是依据。引领行业标准是占领行业制高点的一个举措,可谓“得标准者得天下”。
周晓峰还表示,行业标准需要政府监管、行业监督、企业和消费者自身维权等多方共同努力执行,而他们也将与行业协会一起,促进热干面标准的进一步完善。
谈文化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龚泽生表示——
热干面今年拟申请省级非遗
“武汉的热干面今年计划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龚泽生在论坛上表示,热干面体现了湖北饮食文化,它要有一个根,这样才能传承下去。
其实早在2006年,蔡林记热干面制作工艺被列入武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一直让龚泽生遗憾的是,那次因为没有企业申报,只能依托于武昌区的美食街,以武昌区的名义申报。因此在论坛上,他呼吁:“今年我们计划将热干面申请成为省级非遗,希望能有企业承担起来,这就不仅要求企业有规模化生产,更要有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规模化的生产现在有些企业已经做到了,但如何在武汉扎根,如何使热干面走向全国呢?龚泽生提出,热干面要注入饮食文化、要有文化效应、要有根。这就意味着规模只是一个方面,还应有一个平台,有一个点让它扎根,进而让每个人都知道。
在他看来,扎根意味着热干面企业要想打响自己的品牌,还应在品牌影响力上下工夫,这点应学习北京的炸酱面馆,通过门店的建筑风格、装修、服务人员等元素让浓浓的“汉味”呼之欲出,在店里除热干面系列食品外,还可以让大家欣赏传统热干面制作工艺。这样的店在武汉各个区的闹市都开上一家,品牌影响力就做出来了。
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持热干面的传统工艺和制作方法非常重要,但是龚泽生也强调:“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和创新是不矛盾的。只要不改变热干面的原汁原味,可尝试创新一些品种,如牛肉热干面、虾仁热干面。改进和创新,有利于热干面申请省级非遗以及今后进一步申请国家级非遗。”
谈创新
定位、营销、产品、融资,武汉市招商局副局长兰鸿波认为——
热干面里要加入四种创新精神
“其实,大汉口热干面如能不断扩大领先优势,就根本不惧那些模仿者、仿冒者、跟风者。”昨日,武汉市招商局副局长兰鸿波认为,武汉热干面需要加入四种创新精神,以不断巩固其领先优势,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首先就是要在定位上创新。”兰表示,热干面就只能“过早”吗?其实不然。例如,白领群体平日工作非常繁忙,他们中的不少人忙得没有时间吃中饭,甚至连晚饭也没时间吃,那么,是否可以考虑这个群体的需求,设计产品专攻这个细分市场,让热干面这种方便食品成为白领的快餐。
同时,营销上的创新也必不可少。兰说,以活动来炒热品牌、带动销售,这对热干面生产企业来说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武汉热干面里本身就是有故事、有文化的。”他表示,可以策划“寻找武汉小巷里的美味热干面”等活动,以强化产品的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
“下一步,产品创新、融资创新同样是武汉热干面企业可以打出的‘两张牌’,”他认为,将来可否考虑在武汉闹市区开正宗的热干面体验店,能否开发诸如适合糖尿病人吃的健康面,以及今后是否能玩转资本市场,早日做大做强,这些都是企业的掌门人和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即将面对的挑战。
谈品牌
学习“涪陵榨菜”
热干面要两条腿走路
“我们去重庆调研的时候发现,重庆的‘涪陵榨菜’做得非常成功,是双品牌战略的一个好教材。”昨日,武汉市工商局商标处处长王维利建议,大汉口热干面可以考虑两条腿走路,推行双品牌战略。
王维利表示,他注意到,今年年初“涪陵榨菜”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而此前,同属于涪陵集团旗下的子品牌“乌江”榨菜已是酱腌菜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大汉口热干面可以学习这种做法,要有这种远见。”王认为,两个驰名商标的金字招牌不但让涪陵集团的酱腌产品线更丰富、实力更强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操作避免了“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隐患。
食品行业本来就是一个风险较大的行业,两个品牌不但能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也能有效避免将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
观点摘抄
武汉热干面里本身就是有故事、有文化的。
——兰鸿波
创新不能丢传统,发展不能丢本色。
——张明智
出租车上、电梯间里都飘着热干面的香味,武汉是一个飘着热干面香的城市。
——伍新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