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好、产量高、市场俏、有品牌、赚得多,这样的好事,农民为何愿意放手? 眼下,西流河镇何帮村“五月脆”早藕全面上市,偏偏还遇上了这样的尴尬,面积一直发展不上去,还有减少的趋势。不少种了多年早藕的农民“改弦易辙”。村民廖启平便是典型代表,他从去年开始,种起了玉米。 是种玉米更有收益?老廖说当然不是。这位54岁的老农,是村里的小组长,也是种植早藕的带头人。他1972年便开始种莲藕,1985年他和另外4位村民一起外出考察新品种,将莲藕改成了早藕,获得效益后,全村大面积推广。 10多年摸爬滚打,老廖对早藕的习性了如指掌,什么时候施肥、用药,什么时候起藕,藕长了几节、头尾方向,如何控制早藕长成藕梢……像他这样的技术,种早藕收获更大。他也坦承“确实赚钱。”并算了一笔帐:何帮村是藕稻连作模式,种苗自己留,一亩地大几百元的肥料钱,工棚塑料投入一次可用3年,这些投入种一季中稻便可回收,卖的早藕便是“纯赚”,亩收入大几千元没问题。 “您为何不种了呢?”记者问的直接,廖启平的回答更干脆,种了多年不能规模化发展,感觉没有前途。他说:“我们的农产品只有走市场化之路,才能越走越活。假如引进一个大老板,解决道路、储存、包装、运输等问题,何帮村的早藕才能取得更大发展。” 怎么没有成立早藕专业化合作社?记者好奇地问,全村70多户藕农,400多亩面积,成立了合作社,便可规避“单打独斗”的风险。种藕面积最大的农户何炳德苦笑着说:“我家儿子早就试过,但失败了。”5年前,何炳德的儿子牵头成立了合作社,由于管理不善、质量不过关、储存不到位,以亏损告终,便到沿海打工去了。 朴实的何炳德说明年他也不种了,原因在于这田块种的时间长了,产量不高、早藕易生病,明年必须要“换茬”,由于没有合适的田地可“调整”,他不得不“暂停”种植早藕。 早藕接触空气易氧化,卖相不好,自然卖不起价。这便需要专业的储存方法。“上市早、颜色纯,我们才能卖得好。现在只销往武汉,走不远,市场有限,规模自然上不去。”在藕农何江林家中,记者看到,他用塑料袋将早藕封闭,等着贩子收购。大多时候,他们是自己送货到武汉。 市场化运作、抱团发展、缩小风险、有人引导,这便是助农民增产增收的必由之路。什么时候,我们的农民不用“望天收”,解决了后顾之忧,开始自觉调整、自愿壮大,也必会迎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春天。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