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廖辉,1986年10月5日出生,长土尚口镇人,1997年进入市业余体校,1999年,进入省举重青年队,2002年12月进入八一体工队,2007年年初,入选国家队。2002年获得全国少年举重冠军,2005获得亚洲青年锦标赛冠军,2006年获得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2007年获得城运会冠军,2007年11月,获得举重世界杯男子69公斤级冠军,打破挺举世界青年纪录。2008年4月,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69公斤级比赛中以355公斤的总成绩获得第一,并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2008年8月,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男子69公斤级举重冠军。 人们难以忘记,2008年8月12日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决赛正在紧张进行,来自仙桃的不满22岁的举重选手廖辉,在第一次抓举失败后,及时调整心态,凝神定气,越战越勇,最后以抓举158公斤、挺举190公斤、总成绩348公斤的骄人成绩一举夺冠,为中国代表团夺得第13枚金牌。他带着招牌式的微笑,向全场观众行了个漂亮的军礼,那份举重若轻,那份信心满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当我们《天下仙桃人》栏目组成员在北京见到他时,却分明看到的是一个具备80后年轻人所有特质的廖辉:阳光而不失青涩、时尚而又率真。这种较为强烈的印象反差,让我们很想知道,廖辉在走向奥运冠军领奖台的道路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与举重结缘得益于一次小小的比赛 廖辉的体育之路始于体操。那时,体操已经在仙桃人心目中有着难以抹去的神秘,当不满6岁的小廖辉在自家门口来回翻跟斗的时候,人们就介绍他去练体操,可是,经过几天的试训,体操教练并没看中他,就在廖辉回家路过市体校时,他的启蒙教练甘永奎正好与他擦身而过,突然,甘永奎回过头来,望着这个调皮的孩子,冥冥之中感觉到这个孩子是一个练举重的苗子,于是,他在地上画一条线,测试廖辉的立定跳远,看到小家伙跳得有模有样,甘永奎欣慰地笑了,他决意收廖辉为徒。 懵懂的廖辉并不知道自己练的是举重,因为在他看来,搞体育就是练体操,何况,他每天课余在体校和小伙伴们练跑步,和练体操很类似,所以,廖辉练着练着就喜欢上了这种训练生活。然而,廖辉的父母对儿子练举重颇有顾虑,认为练举重压个儿,会长不高,练完举重后人会变胖,他们可不想自己的儿子长成矮矮胖胖的“三等残废”。尽管甘永奎多次上门做工作,廖辉的父母虽然松口了,但心里仍然不踏实。 在廖辉12岁那年,四年一次的湖北省省运会举行,已经练了一年举重的他,被甘永奎带到赛场上“练兵”,参加了最小级别的举重比赛,结果拿了个第二名。回仙桃后,廖辉就读的龙华山小学拉出了一个写着“热烈祝贺我校学生廖辉勇夺省运会银牌”的红色横幅,仙桃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一个庆功会,面对摄像镜头的廖辉,眼睛被闪光灯给闪花了,当时只觉得很高兴,也很好玩。谈到这次获奖,廖辉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略带自嘲地自我“揭秘”:其实当时只有四个人参赛,自己也没举多少重量,在当时他那个年龄也算不上什么好成绩。 就是因为这次看似误打误撞的“一举成名”,廖辉才真正走上了举重之路,朴素的父母也觉得自己“长脸”了,嘱咐儿子:一定要听教练的话,好好训练。 廖辉的初次获奖,给甘永奎注入了一支“兴奋剂”,他当然没有忘记当初对廖辉父母的承诺:三年之内把廖辉送到省举重队。现在小廖辉有了一块“敲门砖”,他的信心更足了,把廖辉“逼”得也更紧了。由于当时廖辉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紧张的训练让小小的廖辉难以承受,甘永奎隔三差五地从几百元工资中挤出钱来,给他买牛肉面吃。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刻苦的训练,三年后,廖辉如愿进入了省队。谈起这段经历,廖辉满含热泪地告诉我们,就因为甘教练的几碗牛肉面,让他懂事了,他知道,甘教练付出了,他更要付出!何况,甘教练对父母的承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 进八一体工队经历了一波三折 在省队训练三年后,廖辉以交流队员的身份被省队选送到八一体工队,先试训,表现好的话,可以留下。刚进八一体工队那会儿,八一体工队的教练并不看好他,一来他长得又矮又瘦又黑,再者,他的基础动作也不是很好。当时,八一体工队的教练对送他来的父母和甘永奎说,把孩子留下来,先练一个礼拜,然后回家等通知。 已经懂事的廖辉一听就知道,回去等通知就意味着没多大希望,但他特渴望留在八一体工队,所以,他拼命训练,每次练跑步他都是第一个到训练场地,最后一个离开。短短的一个礼拜过去了,教练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你还比较刻苦,一个礼拜还看不出什么,这样吧,我再给你一个月的时间,不行的话,你就回家。” 紧张、辛苦的一个月又过去了,廖辉自我感觉成绩有了新的突破,但心里还是没有底,所以,当教练要他到办公室时,他心里一直忐忑不安。见到教练,他望着教练的嘴,心里默默地为自己祈祷:这嘴里千万别说出“你回去”这句话啊!幸好,教练一开口说的是“表现不错”,然后告诉他:“再给你三个月的时间,这是最后期限,如果练不好我们就没办法了。” 廖辉看到了留下来的希望,在随后的三个月里,他更加勤奋了,别的队员每天练到五点,他练到六点多,到后来,他又给自己“加码”,找教练配了一把训练馆的钥匙,每天一个人训练到很晚才回住宿地。“最后期限”到了,廖辉应约来到教练办公室,教练正在喝茶,还没等廖辉开口,教练就叫道:“来,陪我喝茶。”廖辉一时不知所措,端起茶杯站着,等待教练的“宣判”,哪知教练并不“接招”,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以后好好练。” 廖辉一下子懵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既没说要我回家,也没有再给我一个期限呀!带着这样的疑问,廖辉跑到一个和教练很铁的老队员房里,找他打探,这位老队员告诉廖辉:“教练很喜欢你的,留下来绝对没问题。”见廖辉还是一脸狐疑,他直白地说出了“秘密”:这样一波三折的“折磨”,是一种训练有前途队员的手段,也是一种激励的办法。廖辉听了高兴得跳了起来,立马出去买了很多水果,送给这位老队员,然后满含热泪地给家里打电话:“我可以留在八一体工队了!”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