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江汉热线 江汉热线 聚焦江汉 查看内容

卢宝阳培育“仙沙S”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纪实

2010-6-17 08:00| 发布者: 陌上花| 查看: 883| 评论: 0|原作者: 陈国力

  感言:书本里培育不出杂交水稻新材料,唯有在试验田里,在反复的挫折与失败中才有可能与成功结缘。
  他,平头小脸,其貌不扬,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泥土味。你或许想像不到,他就是“仙沙S”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培育者。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人,以27年的不懈努力,在试验田里创造了一项科研成果:他培育的“仙沙S”光敏感核不育水稻通过了国家指定科研机构的品性鉴定,成为业内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
  他的名字叫卢宝阳,今年56岁,沙湖原种场农技员。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与这项科研成果紧紧相连?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痴迷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机遇+汗水+灵感=成功了一半”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984年,卢宝阳在杨林尾镇代桥村的一块水田里,发现了一株“另类”杂交稻。它叶片上卷,挺直,分蘖适中。
  “这是不是一个杂交稻亲本?”
  等它一结实,卢宝阳用剪刀剪了下来。第二年一移栽,又观察到一个特殊现象,发现每百粒稻谷中有30粒无花约。他猜测,这可能是书本中所说的“雄性不育”,并以此培育出产量较高的常规杂交水稻种。
  此时,卢宝阳认为,如果把这么好的材料用来制作常规稻种实在有点可惜,萌发了培育杂交稻的念头。
  然而,事与愿违。他培育的不育系每穗都有10%左右扬花结实,不符合不育系的标准。卢宝阳打起了“退堂鼓”。
  也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在稻浪舒卷的大田里,他看见一棵水稻鹤立鸡群,赶紧把它挖了起来,用塑料包着,栽到了自家楼顶上……
  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仙沙S”亲本。
  随后几年,卢宝阳多次往返于仙桃与海南之间,在不同气候、不同光照条件下对“仙沙S”进行栽培实验、对比分析,并在小范围内进行配组实验,亩产中稻825公斤,比国家近年来一直大面积推广的两个当家品种分别高出99公斤和35公斤;米质也通过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
  有人说,卢宝阳是仙桃的“袁隆平”。
  当别人问他的成功秘诀时,他以“机遇+汗水+灵感=成功了一半”作了精辟回答。
“一生的付出,为的是抹掉记忆中的痛苦”
  回眸卢宝阳的跋涉之路,兴许你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地选择杂交水稻种子的培育,为的是抹掉记忆中的饥荒。
  卢宝阳生长在洪湖,1976年,高中未毕业就来到了杨林尾镇。儿时的他,感受最深刻的是常年吃不饱;长大后,依然喝稀粥,整天想的就是能吃饱饭就好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县里派他到海南参加杂交稻制种大会战,他踏上了追梦之旅,并结识了袁隆平、朱英国等一批专家教授。
  “有件事,我终身难忘。”卢宝阳回忆,1978年,县里办万亩杂交稻生产基地,结果减产了,原因在于种子纯度不高。第二年,农户听说要种杂交稻,除了摇头还是摇头。
  从此,卢宝阳对培育杂交稻新品种的意志更加坚定。
  他患清光眼,两次做手术。首次手术失败后,他坚持由家人牵到田间去观察、去实验;
  起初到海南做试验没有经费,他横下一条心,卖掉了自己的住房……
  卢宝阳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努力着。“真的,我从不后悔,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卢宝阳说。
  培育杂交水稻,是他生命中最强的音符。
  卢宝阳的举动感动了家人、感动了上级、感动了科研院所。
  这些年,卢宝阳的妻子宁可一次次拿出准备做楼房、置家当的钱,给丈夫做实验,也不让丈夫的科研受阻;
  这些年,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科协和沙湖原种场给卢宝阳提供了科研经费和慰问金;
  这些年,周边农户为试种卢宝阳的新品种吃过苦头,每次都婉言拒绝他送上门来的补偿金;
  这些年,武汉大学、华中农学院一批知名专家教授成了卢宝阳的智库,有的还送来了自己研发多年的杂交稻父本……
  卢宝阳说,失败与成功也只有一墙之隔。没有大家的支持,“我就不是今天的卢宝阳”。
“我的事业永远没有休止符”
  阶段性的成功,丝毫没有使卢宝阳发生任何改变,他还是始终如一地眷恋着杂交水稻事业。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自行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分秒必争地察看着育种基地。他心中想的只有他的试验,只有他的杂交水稻。
  “仙沙S”通过国家级鉴定后,有人称“卢宝阳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他却很平静,一笑了之。
  “我的最大心愿是让‘仙沙S’两系杂交稻新品种尽快通过国家级成果鉴定,发展杂交水稻,造福国内外人民。卢宝阳透露,眼下,他扩大“仙沙S”新品种种植面积20亩,比去年增加15亩。他也通过沙湖原种场与省农科院达成合作协议,着手对“仙沙S”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作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
  卢宝阳说:“我魂牵梦萦的是杂交水稻。我的事业永远没有休止符。”
  点评:他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科技工作者,恰如一介农夫,专注田畴,辛勤耕耘,播撒智慧,收获希望。为了天下粮仓的殷实,卢宝阳头顶骄阳,脚踩泥地,数十年如一日,攀登水稻高产的山峰。探索没有浪漫曲,清贫执着路漫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为痴迷卢宝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