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江汉热线 江汉热线 聚焦江汉 查看内容

首个“防灾减灾日”全民动员防灾减灾共创和谐

2008-11-1 16:11|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847| 评论: 0

  全民动员防灾减灾共创和谐———写在首个“防灾减灾日”到来之时 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减灾委主任 李启斌   今年5月12日是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既是汶川大地震周年祭日,又是我国确立的首个“防灾减灾日”。   一年前的今天,令神州悲恸的“512”汶川大地震,给国人带来巨大创伤和挥之不去的记忆。因此,国家将每年5月12日设定为“防灾减灾日”,以唤醒和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保护和关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用智慧和力量战胜灾难与悲痛的深刻用意。   殷忧启明,多难兴邦。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多灾多难。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重。1931年长江、淮河出现百年未遇洪水,16省市受害,上亿人受灾;1976年唐山发生强地震,造成24万同胞罹难;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大洪水,1.8亿人受灾;2003年初春,“非典”肆虐中华大地;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雪灾;同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又发生强烈大地震……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仙桃,近几年也是灾害频发。2004年发生风雹灾害,2005年发生大雨涝灾,2006年发生“411”风雹灾害,2007年发生“713”风雹灾害,2008年发生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可谓“一年一小灾,两年一大灾,无灾不成年”,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和威胁。   “天灾”虽难免,“人祸”终可避。专家分析,纵观我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起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及成因,因欠缺防灾避灾知识而枉受灾劫,约占因灾死亡总人数的11.3%。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普及国民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基于此认识,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并把5月7日至13日定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宁可千日无灾,不可一日不防。关爱生命、居安思危,是我们经受灾难磨砺得出的坚定信念;构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坚固屏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大考题。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灾害防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险为先、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到未雨绸缪、保障有力,全面提升我市综合防御灾害能力和水平。   科学防灾减灾,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防灾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建立起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范自然灾害新格局,努力推动我市防灾减灾工作再迈新步、再上新台阶。   科学防灾减灾,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以“防灾减灾”宣传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不断增强全民抗御各类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勇气,努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要逐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将防灾减灾及避险逃生知识普及到学校、家庭,普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及群团组织的共同参与,建立全市防灾减灾志愿者团队,带动全民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建立社会化程度高、覆盖面广、自救和互救相结合的防灾减灾社会体系。   科学防灾减灾,需要我们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核心,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考虑自然灾害的风险性,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执行,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的不良影响。要积极开展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有针对性地完善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要加强灾害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推进防灾减灾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警预报工作水平。   防灾减灾,人人有责。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家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