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 正方: 解放碑佰富酒店员工谭女士:如今送红包已为许多人增加了压力,成为焦虑和不愉快的源头。“拆弹红条”既免去这种压力,又可表达祝福,是一种创新,应该提倡。 网友“江上飘”:送红包的本意就是祝福,不应该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祝福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我觉得这样的卡片也不失一种温馨的好办法。 反方: 沙坪坝区紫荆花园5栋12-1号王女士:虽说红包本意是表示祝福,但毕竟新人办喜事是有花销成本的,而且花销较大,个人难以承受,因此,收红包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借款行为。最好还是用红包这种实际的方式祝福。 网友“家菲猫”:要么送红包,要么不参加婚宴,写“白条”太丢人了。何况,新人送请柬也不是为了赚钱,你送个“拆弹红条”去,好像讽刺人家似的,有点不近人情。 观点 “拆弹红条” 可缓解攀比之风 家住南岸区白鹤苑的80岁居民王德民说起人情负担是深有体会。前年,他参加老婆侄女的婚礼,为不丢老婆面子,硬着头皮随了1000元礼金,用掉他和老伴近两个月的生活费。他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结婚时,没有红包一说,“一把喜糖一张床,夫妻双双入洞房”。六七十年代时兴送镜子、脸盆、枕巾等小礼品,80年代开始送高压锅、厨具等,到了90年代,红白喜事开始有了送钱的风俗。到现在,礼金早已从最初的5元、10元风涨至数百、上千元。碍于面子,很多人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 “ 拆弹红条 的出现是好事。”研究民俗文化多年的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熊笃说,结婚送“喜钱”的传统源自汉朝,主要是表达对新人的祝福。现在红包规格越来越大,也有些变味了。许多时候,红包的轻重带着一种好面子、讲排场的攀比之风。当这种人情往来成为负担时,“拆弹红条”的应运而生也许能缓解攀比之风。 调查 一半市民赞同 “礼金白条” 2006年11月,调查栏目曾经针对“礼金白条”做出过一项调查,这项数千人参与的调查显示,45%的人对“礼金白条”表示赞同,觉得避免了相互随礼的麻烦和负担,同时又能表达祝福的心意,既实用又轻松。43%的人承认,结婚、生子、乔迁、升学 红包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情负担为自己的生活带了不同程度的压力。56.6%的人认为,送红包是因为“大家都送,不送面子过不去”。25.6%的人认为红包是“真心表示心意,不考虑回收”。 “拆弹红条”这种“礼金白条”,你究竟如何看待?记者也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对30多位市民进行随机采访,发现赞成、反对的基本各占一半。 世相 礼金没送够 红包装欠条 2009年10月8日,辽宁本溪的王先生新婚之夜与新娘发生争吵,因为同学晓东随礼时包500元现金和一张“价值500元”的欠条。原来,同寝室的几名室友早已约定好,同学结婚一律随礼金1000元。赶上王先生婚礼时,晓东因为黄金周的五份婚礼送得身上仅剩不足700元,无奈之下,他在红包内奉上500 元现金和一张欠条:“兄弟最近手头拮据 此欠条价值500元,等我结婚时可作抵价券使用。” 婚礼你不来 账号报你知 2010年1月,重庆一名男子远在深圳的好友发来婚柬,要求其月底前往赴宴。因距离太远,时间不允许,男子不得不向好友道歉。不料好友二话没说,直接用手机发来一长串银行账号。账号的意义一目了然,就是“人不到可以,钱要到”。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