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打工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早日回国和亲人团聚。”昨日,已返回彭场家中的35岁农民工汪志刚委托本报传达谢意,并讲述了在俄“打洋工”经历。 汪志刚是43名滞留俄罗斯农民工中的一员。今年春节后,汪志刚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刘某和吕某,得知他们去年在海参崴做建筑,每天可以挣二三百元,汪志刚顿时心动了。今年6月,由刘某牵头,43名农民工办理了护照和签证,踏上了赴俄罗斯的旅程。他们参与打工的项目,是由黑龙江农垦建工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远东建筑有限公司签订,合同项目为俄罗斯海参崴市列奥诺娃大街住宅楼,该项目“含地下室共计24层,约合51000平方米”。 6月5日,汪志刚等第一批农民工共31人离乡赴俄,6月22日第二批共12人赴俄。抵俄后,他们与劳务方发生劳资纠纷后罢工。汪志刚说,与劳务方僵持的近10天里,公司发的500卢布(折合人民币111元左右)零用钱花完了,出国前身上带的600元人民币也所剩无几。“吃不好也睡不好,这个地方不能再呆了。”于是,他们拨通了求助电话。9日,经过我市及黑龙江方面的协调,劳务方答应送农民工回国,并给每名农民工发放400元返乡路费。10日凌晨2点,43名农民工踏上了回国的征途。12日下午1点左右,汪志刚和工友们抵达家乡仙桃。 离家近1个月,不但没赚到大钱,还吃尽了苦头。汪志刚说,幸运的是,回家没多久他就在当地工地上找了份做钢筋工的活,一天能赚130-140元,不比“打洋工”差。“就当买个教训,有了这次经历,以后有机会到国外打工我会长个心眼,看中介公司是否具备资质。”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