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备耕的大幕已经拉开。种子销售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销售商把棉花、水稻种子的销售情形概括为“冰火两重天。” “优质稻种比去年还要俏” 程劲松是市源丰种业公司总经理。昨日,记者与他谈起水稻种子销售情况,他立刻露出微笑。“不瞒你说,今年的水稻种子比去年卖得还好。”他告诉记者,开春以来,公司已销售优质杂交稻种10万斤,比去年同期增长10%。尤其是“华安501”、“两优036”、“国稻6号”、“皖稻103”、“佳佳丰”等品种销量更大,走势更好。 与程劲松相比,市金穗种业公司老总秦勤的销量虽然比不上“老大哥”,但他也有同样的感受:今年的优质水稻种“好卖得很”。这些天,经销商已从他的公司调走杂交稻种3万斤,比去年同期增长5%。 “这只是一个好的开端。”程劲松们对下段水稻种子销售市场更乐观。他们的理由是:今年春来早,农户集中购买稻种的时间并未到。再过几天,抢购潮一定会来临。 “棉种实在难销” “与水稻种子相比,棉种销售太难了。”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程劲松显现出不同的表情。 “到今天为止,我只给乡镇经销商供应了1万包棉种。”程劲松说,这个数字简直叫人“难以置信”。去年的这个时候,他销售棉种10万包。 让程劲松放心不下的是,这1万包棉种是否到了农户手里还是一个硕大的“?”。 比程劲松更着急的还有许多。胡场种子门市部经理闵大东说,往年这个时候,门市部一天要卖千把斤棉种,而现在卖百把斤就算不错了。“要是卖谷种像卖棉种这样,今年就要喝西北风了。” 别忘了那只“看不见的手” 程劲松他们比谁都明白,这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 闵大东举了一个例子:去年,胡场镇7号村90%以上的旱地种的是棉花,结果由于产量不高、价格低迷,80%左右的农民吃了种棉花的亏,一年到头,没落几个“子”。眼下,他们已决定实行“白改水”,将大片棉田改为水稻田。 去年11月底,市农业局对全市18个镇办、36个村、180个植棉户进行了一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棉农收入锐减50%,部分农户收入甚微,有的甚至血本无归。 务实的农民同时看到,去年,优质早稻收购价每斤超过1元,中稻收购价一直高位运行,每亩平均纯收入600元。在农民看来,种水稻可谓“靠坡打鼓泅”。种水稻的利好消息接踵而来。春节前,国家又出台政策,水稻最低收购价上调约16%。 种水稻当然也不会成为所有农民的首选。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研究员、棉麻专家沈金权分析,今年,全市集中产棉区将调减棉花种植面积30%左右,分散棉区将调减49%左右。调减出来的棉田不会全部种水稻,有的农户准备种黄豆、玉米和芝麻等杂粮及经济作物,有的则举棋不定,不知道种什么好。 “搞市场经济,当然要遵循市场规律。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谁也含糊不得。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是好事。农民种不种棉花,种多少棉花,也应当由农民自已来作主,谁也强迫不得。从目前来看,种棉花应该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沈金权透露,眼下,市内外不少纺织厂原棉奇缺,拿到调拨单也提不到货,籽棉价格正在缓慢回升,单价卖到二元五六角。不少纺织厂正准备投入大量资金,与农户签订协议,共同兴办优质棉生产基地,棉农们不妨再去“搏一回。” 至于不种棉花种杂粮和欺其他经济作物,性格直爽的沈金权说,这可千万不能一哄而上。盲目乱上,缺乏引导,最终只能事与愿违,伤害农民。他提醒农友,眼下,玉米价格正在下滑,东北优质玉米运到仙桃,每斤才五毛多一点,比去年减价近一半。不种棉花种玉米,收入可能更不理想。他呼吁政府采取扩大储备棉收购等措施,加大对棉花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促进棉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其实,沈金权的想法是符合中央政策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实现水稻、小麦、棉花全覆盖,稳定发展棉花生产。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