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沙湖原种场合兴分场的胡尚德成了“大忙人”,前来找他取经问宝、学习甘蔗种植技术的村民络绎不绝。 胡尚德早就是沙源原种场的“名人”,49岁的他种植甘蔗16年,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也让众乡邻“眼热”。这不,2009年,总场发出“一村一品”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号令”后,合兴分场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找胡尚德传授技术和经验。 在沙湖原种场,像胡尚德这样拥有一技之长、依靠勤劳致富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人才还有很多,他们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潜在优势和市场变化,是名副其实的“乡土实用人才”,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山港分场的张国海,积极探索养猪、养鱼的立体养殖模式,他喂养了30亩鱼池,每年出栏生猪200多头,全年收入达七八万元。 屡丰分场党支部书记蔡松林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善于探索新的致富方式。他根据本地桔梗资源丰富的实际,在获取桔梗可加工造纸的信息后,积极跑市场、联系资金,于2007年5月兴办了一小型桔梗加工厂,将以往烧掉、烂掉的棉梗变废为宝。开工3个月,便收购加工37万元的棉梗、麦梗,并解决5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每月增收1000多元。 同时,该场还采取多种形式,对“实用科技型人才”进行系统培训,鼓励其“结对帮建”,为广大贫困农户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