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一过,51岁的卢宝阳就背起简单的行李,远赴海南,继续研究他的新型光敏感不育系水稻去了。 “搞水稻品种研究的人,都要‘一年当作两年用’,南繁北育。卢宝阳一般是2月份离开仙桃,到海南进行繁育,4月份将稻种带回仙桃,8月份收割完毕后,再去海南,如此反复,年年如此。”2月19日,沙湖原种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卢宝阳的“工作状况”时说。 卢宝阳是沙湖原种场农技员。“科学试验,有成功,但更多的就是失败,没有看到希望,没有看到成功,不能给组织添麻烦。”尽管家庭拮据,但卢宝阳在水稻育种研究上非常执著,多年的制种试验中,他从不向组织叫苦叫累,也不摆个人困难。1991年,他为了进行观察试验,带上家中仅有的800元钱只身前往。1994年,他在沙湖原种场进行小区制种,个人垫付了1400元租金租用农户水田。 在潜心抓水稻选育工作的同时,卢宝阳也不忘对全场水稻种植技术的全面指导。几十年来,他不分白天和傍晚,长期行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指导。有一次,卢宝阳感冒发烧在家休息,山港分场一种田大户找上门来,心急地称自家水稻发生大面积枯死症状。卢宝阳二话没说,拔下正在输液的针头,顶着烈日,跟着农户走了,来到田边,他脱掉鞋袜、卷起裤脚、跨入水田、拔出病株、仔细观察,得出了秧苗由于肥力过重而引起灼伤,并拿出解救方案,让这一种田大户放下心来。 科学研究的征途上,总是充满坎坷。一项发明成果问世,来之不易。沙湖原种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不育系水稻去年已经获得初步鉴定,但离大面积推广试种、“真正问世”还有一段时间。今年5月,他们将送往华中农业大学人工气候箱鉴定,还将在沙原安排千株群体种植观察,进行多恢复系新组织测配试验,在仙桃、海南申请不育系田间考察鉴定,请省农业厅进行区试、中试……“这一过程如果一年不误,正常运行的状态下也大概需要四五年。” “我们对这一品种非常有信心,如果用于生产,可提高制种产量20%以上。”卢宝阳说,他将不遗余力,付出更多的汗水,扎根泥土,使自己发明的水稻新材料早日问世。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