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仙桃网(仙桃日报)这几天,朱从举有点兴奋,一亩半棉田收入了5000多元,出乎他的意料; 这几天,朱从举也有点不爽,后悔自己没把握好打药的剂量,使棉苗在生长期打了“弯转”。用他的话说,要不是这样,他的收入更可观,“不会比别人少一截”。 朱从举是毛嘴镇杨场村农民。以往,他常年在企业干技术活,这几年才以种田为主。 多年来,朱从举有个糊涂想法,总以为种田没得巧,跟着别人搞,照样收入不少。今年,他的老经验不管用了。5月中旬,棉苗烂根,他买来一种新药。说明书都没看,也没问邻居,就用下去了。第二天清早,老伴看棉苗蔫头蔫脑的,赶紧把他找来。他一下愣住了。好的是,过了十天半月,棉苗返青了,他这才吁了一口气。 “就是这次蛮干,我差点倒了大霉”。朱从举说,后来,尽管他加强了田间管理,勤除草,勤施肥,按时中耕,按时打顶,棉花还是没有别人的长得好、长得壮。 前些日子,他看到棉价一路走高,看到别人一亩地能产五六百斤籽棉,心里不知有多难受。与记者聊天时,他显然还在叹息,说再也不能看老皇历了。他还说,如今,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不断推出,我们种田的要学会新技术、新办法,农技推广部门也要经常下到田间来作技术指导。他感受最深的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像今年这么好的年成,他要是不出那点小问题,至少能多收入2000元。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