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江汉热线 江汉热线 聚焦江汉 查看内容

获鲁迅文学奖的仙桃人——记杂文作家鄢烈山

2008-11-1 16:11|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1147| 评论: 0

   人物档案:鄢烈山 1952年出生,仙桃市陈场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生产队记工员、民办教师、政府公务员。1984年开始评论和杂文创作,1986年投身新闻界,现为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曾任《南方周末》编委。已出版《中国的羞愧》、《丢脸》等著作近20部。2005年,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中国文坛的最高奖——鲁迅文学奖。   2008年10月,广州街头。阳光灿烂,车流如梭。那个早晨,按照预约,我们到了南方报业大厦前。远远的,他来了,从楼道里走出来迎接我们,虽然未曾和他谋面,我们一眼就认出他来。   瘦削身材,清癯面庞,着浅红色细格短袖衫,坐久了带着皱折的深色长裤,一双宽边凉鞋,平实而具亲和力的乡音。南国繁华都市一隅,我们称他鄢老师。   一桌、一椅、一电脑、一书柜。那间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老乡。“是挤了点,这个书柜是刚弄来的,都是作者送的样书!”   “你们还等10分钟,一篇稿子马上就完,别人在催呢!”说着他又坐到电脑前,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响起来,显示屏上闪烁着光标,那些铺展的字符,在延伸、在跳转。   这就是鄢烈山,一个用心灵书写文字,用文字抒发情感的人。 理想在追求中拔节   鄢烈山说,人的理想和命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作为从仙桃贫困农家走出的时评杂文大家,忆起那些成长的往事,他认为,人的理想有一个长期孕育、不断提升的过程,还会有一个蓦然加速发育的时期。他的理想是在一步一步的追求中拔节的。   小时候家里很穷,饥肠辘辘是他童年和少年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家里有姐弟妹6个孩子,鄢烈山是老二,是家里的长子。除了渴望吃饱肚子,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孩子一样,他的梦想是当一个科学家,他向往着外面的世界。   “文革”开始了,他的梦想在一夜之间似乎被打碎了。在沔城中学读初三的他参加上海、北京的“大串连”后,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学校,下学回家,到生产队挣工分。因为家大口阔,母亲生病、姐姐出嫁,家里少了劳动力。那时父亲又是“四清”对象,失学的鄢烈山哭过好多回。   在生产队做了三年多的记工员后,他在18岁那年当上了沙岭小学的民办老师,随后还当上学校的教导主任。那时他的理想是转正,吃上商品粮,成为一名公办老师。   果然,命运之神在这个时候开始眷顾到这个胸怀理想的农家小伙身上。1973年,机会终于来了,通过推荐加考试的形式,他成为大队里两个被推荐者之一。但身在农村的鄢烈山只能选择报考中专,考试时,他把考大学的卷子也做了,在教书期间,他自学完了高中课程。这样,鄢烈山幸运地进入沔阳师范学校。   师范毕业后,作为语数双优的毕业生,鄢烈山并没有顺利进入中学当上教师,而是成为一名培训师资的“函授部”老师。那时,让他耿耿于怀的是,自己没能进入正规大学。   中师毕业后的第三年,鄢烈山终于有机会走进高考考场,他在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他的分数可以进入北大,但他是老师身份,最高学府只能读北师大。对于这份迟来的大学梦,26岁的鄢烈山选择了中文系,因为做工科的最佳读书年龄已经过去了。   岁月蹉跎,人生如梦。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师范生身份的鄢烈山已经做好当一辈子老师的准备。鄢烈山在追忆那些往事时,总是用“人算不如天算”来总结他的人生经历。1982年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他最后也没有当成教师,而是被分配到了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在机关三年多的时间,他的工作得到了领导认可,还提拔当了副科长。但他不习惯写工作简报,领导讲话之类的东西,工作之余,他开始写些言论文章,偶尔也见诸报端。他说,他更喜欢写自己内心想写的东西。   1986年,鄢烈山离开政府机关,到《武汉晚报》做评论编辑,10个月后,他正式调入《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开始了他的二十多载的杂文和时评创作人生。 公民写作的倡导者   鄢烈山把自己的时评创作定位为“公民写作”。   为了找到一个表达自由度更高的地方和平台,1995年10月,鄢烈山离开《长江日报》评论部,南下广州深圳。他之所以选择南方,是因为那里得改革开放之风,舆论环境较宽松,这是对鄢烈山最大的吸引力。   他可以到深圳特区报做评论员,但他最后选择了《南方周末》,做了一名专业时评员和时评编辑。   “因为我在寻找表达的空间,而此前的《南方周末》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独立品格。我不想做评论员命题作文,我想写个性化的东西。”   鄢烈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公民”,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名共和国的公民在写作,就必须具有自觉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说,我是农民出身,我了解他们,他们不比城市人傻,也不比城里人高尚。社会的进步靠的是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觉醒。在捍卫自己的权利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写作也是一种表达方式。他在《公民写作新概念》一文中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这一概念。他说在有人提出这个概念之前,他一直是这么做的。   “我手写我心”。鄢烈山说自己是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和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是我所是,非我所非”,他是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他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绝不人云亦云,他是用心灵在写作。在写作的心态上,他保持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标准,他的时评追求重大题材、独特视角、思想意味和文化含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鄢烈山主持编辑《南方周末》“时事纵横”版的“纵横谈”,在近3年的时间里,几乎每期都由鄢烈山执笔,撰写纵横谈,成为鄢烈山的职务行为。《南方周末》为鄢烈山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机会,鄢烈山也以个人的努力为《南方周末》增添了光彩。这些评论文章,皆以针砭时弊,呼唤公民权利意识为宗旨。在社会情绪复杂的年代,鄢烈山的时事评论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也使他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人们称之为“鄢烈山现象”。  问鼎鲁迅文学奖   2005年,鄢烈山的杂文时评集《一个人的经典》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散文杂文奖,鄢烈山成为“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时评杂文获奖作家。也是时评、杂文界获得该奖的第一人。   鲁迅文学奖由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批评家、专家学者联合评出,同时以权威文学机构——中国作协的名义颁发,从中可以看出文学界、知识界和权威机构对鄢烈山的共同认可。   鄢烈山说,这本书名应叫《一个“人”的经典》,主题都是关于人权的,讲维护人的权利,提升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权”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本来是一个很正面的名词,现在也写进了宪法。集子里选的是一些他认为关于这个主题写得比较好的杂文和时评。   获奖后,鄢烈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这个奖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比我写得好的杂文家不止一个两个。这个偶然性一是我的书恰好被送去参评了;另一个是评委们对我的杂文写作有较多的认同。我的杂文评论味较浓,文采不足,文学性不强,评委们更看重我的杂文的思辨性与批判性,即对社会现实有一点思想文化意味的关注。”   在鄢烈山看来,得不得奖对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我还是我,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鄢烈山说,他现在连中国作协会员都不是,是广东作协将他的湖北作协关系转过去,才成为广东作协会员的。广东省作协推荐了他的这本书参评,最终评上了,他说这总不是一件坏事。没有人会为了获奖而去写杂文,这应是个常识。写杂文、出集子,他从来就没想过要拿杂文集去得奖。   鄢烈山近20年笔耕不辍,每年撰写百余篇评论,作品广布《南方周末》、《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时报》、《法制日报》等报刊和国内各网站。鄢烈山已成为新时期中国报刊新锐评论作者群中的重要代表。   鄢烈山在2004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之一。   鄢烈山的杂文和时评创作实践还广为国内学者关注,许多博士生、硕士生把鄢烈山的杂文、时评创作作为研究对象和课题。他的杂文时评还被写进文学史教材,《二十世纪中国杂文史》辟专节介绍鄢烈山杂文,《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也把鄢烈山作为新生代杂文的代表作家来介绍。这些是学术界对鄢烈山及其杂文创作的肯定和认可,鄢烈山由此而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家序列。 心儿永远憧憬未来   转眼间,鄢烈山在南国的广州已经十多年了。在他布置简洁的家里,热情的妻子与我们聊起家乡事,她是一位武汉知青,曾在仙桃农村中学当教师,有过15载仙桃农村生活的经历。   鄢烈山和妻子过着朴实的生活,儿子已出国深造。他现实的生活圈子小而又小,从家到报社,再从报社到家,两点一线,间距只有几百米。写作累了,他会陪妻子爬山,打乒乓球。   而他思想所到达的空间和疆域是辽远和宽阔的,我们无以表达。他是一位思想者,他用思想、心灵与现实和历史对话。   鄢烈山说,我无以报国,只有一支笔,一颗追求真理的诚挚的心。“一个人能够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对社会做出点事就有贡献,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你尽到努力就行了,名和利都是非常虚飘的东西,宇宙多么浩大,地球多么渺小。”   鄢烈山每年都回老家仙桃,因为母亲还健在,弟弟妹妹都在仙桃。   在鄢烈山的心中,家乡永远是他的精神家园。他说这些年家乡仙桃变化很大,陈场变化也是很大。有好的变化也有不好的变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发展还是很快的;从环境上看,和我们小时候没法比,小时候湖乡的情景只有在梦中才会有,从飞机上看下去象个蜂窝,过去的湖泊都不存在了,但是大家的生活肯定是变好了,现在村村通公路了,村里的小学生都在镇上读书,都有校车接送。   对于鄢烈山而言,写作已经成为他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他认为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是能写出一点新意来。这些新意有些是写在文章里面,有些是内在的表达冲动。   有学者撰文指出,鄢烈山和他的时评杂文创作根本意义在于:在这个新旧交替、破坏与建设并行的时代,都争相行使自己发言的权利,或者依托代言人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种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话语实践,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是改革开放的最好成果之一,其中伴随着激情、进取、满足,也包含着痛苦、迷惘、徘徊。   鄢烈山不会停下他的笔,不会停辍敲击他的键盘。他的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记者刘习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