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江汉热线 江汉热线 聚焦江汉 查看内容

[仙桃]一镇一品助推小康生活 一乡一色做大产业文章

2011-6-10 08:45| 发布者: 柳落月| 查看: 2525| 评论: 0

摘要: 杨林尾:抢抓大机遇推动大发展 【镇域名片】 杨林尾镇地处武汉、仙桃、洪湖金三角洼地,紧靠东荆河,镇域面积252平方公里,下辖57个村,总人口10万人,是全国商品粮、商品棉生产基地、省重点水产板块基 ..
杨林尾:抢抓大机遇推动大发展

【镇域名片】
杨林尾镇地处武汉、仙桃、洪湖金三角洼地,紧靠东荆河,镇域面积252平方公里,下辖57个村,总人口10万人,是全国商品粮、商品棉生产基地、省重点水产板块基地、仙洪新农村试验区试点镇,2009年3月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水产商会授予“中国养鳖第一镇”。
2010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5.4亿元,工商税收达13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农业总产值6.5亿元,农收纯收入达到6900元。
“摊子大、底子薄、矛盾多”曾是杨林尾给人的印象。而今,因水而灵的杨林尾正迈步走进和谐社会。
今年4月,杨林尾作为全国乡镇唯一代表,在财政部、环保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标志着杨林尾人由防汛排涝进入了清洁治水的时代。清澈的东荆河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杨林尾人民,杨林尾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扬鞭策马地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由无序走向和谐。
杨林尾曾是信访大镇。近年来,该镇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畅通信访渠道,实现由“乱”到“安”转变,连续几年被评为“信访先进单位”,社会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
——由草根走向集群。杨林尾虽偏,但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工程来抓,大手笔搞工业平台建设,通过回归工程、裂变工程、品牌工程,彻底改变了过去作坊式服装加工的产业模式。近年来,先后引进了湖北神羽等大型企业。与此同时,还注重引导企业内部转型上档,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液化气瓶生产基地。工业结构的“轻重结合”使杨林尾镇域经济全面发展。
——由传统走向现代。杨林尾有耕地14万亩,淡水养殖面积7万亩,水产品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近年来,该镇通过不断调查和实践,探索出一套“鱼鳖套养”模式,并依托这一模式在全镇狠抓“百里野生鳖鱼经济圈”,目前已形成套养面积5万亩、年养鳖总量500万只、年产鳖苗1000万只规模,为全镇年增收亿元。此外,该镇还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了土地使用价值,实现“农村增收、农业增益、村级增积累”三赢。白沙公路沿线已建成万亩蔬菜基地。
——由二元走向一体。近两年,杨林尾抢抓仙洪试验区机遇,全面推进村级公路建设,100%实现了村村通,90%实现了组组通,形成了“三横九纵”的交通格局。还利用城乡一体化政策,投入1000多万元采取“低水高送”等措施,使近54个村、9万多人吃上了“放心水”。该镇还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杨林尾逐步走出了“水袋子”的桎梏。兴隆村通过实施房屋立面改造,整体进行“灰瓦、白墙、黑脊、灰角线”汉韵风格布局改造,如今这里恍如明丽的江南水乡。通过迁村腾田新建的横岭中心社区,更是设施完备、汉韵浓郁,宛如都市花园,是该镇结合当前中央政策探索出的新模式。

【“十二五”目标】
全面实施工业兴镇战略、特色农业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努力建设工业重镇、农业强镇、楚天名镇。到2015年,社会总产值达到65.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32亿元,工商税收达到3800万元,出口创汇达到800万美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


郭河:坚持四镇同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镇域名片】
郭河镇位于仙桃市西南部,是省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扩规乡镇,2010年被确定为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镇,镇域面积128平方公里,现辖39个村(场、居),总人口8.8万人。
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38.3亿元,工商税收达到1300万元,外贸出口12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60元。
近年来,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镇、农产品精深加工重镇、水乡园林生态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明星镇战略,有效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农业产业特色鲜明。目前,已形成蛋鸡养殖、水产特养、“双低”油菜三大特色产业板块。养鸡规模过600万只,现代化规模养殖小区10个,年创产值6亿元,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禽蛋大镇”。大力推广网箱隔年养鳝、鱼鳖混养、虾蟹套养高效立体模式,全镇精养水面5万亩,立体套养率达80%以上。优质双低油菜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总产量达1万吨。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落户企业5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2家,初步形成食品加工、卫材服装两大支柱产业。外婆家食品有限公司作为省级龙头企业,醉鱼、虾仁等系列产品享誉国内外,远销欧美、日本市场,年创外汇700万美元。凯思特公司、佳联公司新增投资,新上项目,扩大车间,新增生产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大力开展村庄环境连片整治、“一建三改”,“两集中”工作,按照“青瓦屋面白脊梁,红柱线条雕花窗,四周改造白色墙,厨房庭院变新样”的标准,率先启动江汉民居改造,现已改造1000余户。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按照“工业产业园、商贸物流园、农业示范园、居民聚居园”的目标定位,已完成镇东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现已征地600亩,拟吸纳迁村腾田和进城农民上楼3000户、进驻社区人口超过10000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我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出生政策符合率均完成市下达的控制目标任务,并获得了国家、省、市三级荣誉:郭河计生协会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我镇被评为全省生育文明乡镇和全市计生文明先进单位;加大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投资力度。2010年共建达标甲级卫生室34个,农家书屋25个。
2011年,全镇全力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建设:
①镇东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②现代农业重点示范工程;③5.8万亩土地整理工程;④村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工程;⑤百里产业通道建设工程;⑥镇东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工程;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⑧郭河车站及古河小区建设工程;⑨洲河集镇段护砌工程;⑩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十二五”目标】
到201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67.5亿元,工商税收达到3000万元,外贸出口1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


沙湖:彰显湖乡特色创宜居宜业新兴强镇

【镇域名片】
沙湖镇位于仙桃东南部,东邻武汉市汉南区、南依东荆河与洪湖相望,镇域面积210平方公里,辖35行政村、2渔场、1居委会、1芦苇场,人口4.9万人。
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5亿元,工商税收完成8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00元。
近年来,沙湖镇紧紧围绕“发展方式转变、民生福祉改善、服务管理优化”工作思路,真抓实干,全力打造仙桃“南大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
——“大招商”促进工业大发展。“依托湖区优势、打造湖区特色”,工业招商以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农业招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城建招商以沙湖湿地公园建设集镇新区为重点,形成食品加工、医用卫材、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全镇共吸引工业企业48家,规模以上企业15家。
——“大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大基地。“立足放大特色,做好做大‘水文章’”,依托泉明水产公司,创建3000亩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发展刁子鱼养殖8000万亩;依托玉沙富民合作社,发展“春甜玉米”3000亩;依托德才农副产品合作社,发展黑皮冬瓜种植2000亩;依托通威仙桃斯格原种猪场,兴扩建通威猪养殖小区面积50亩,优质种猪年出栏量达到万头规模;依托万荷堂,发展湘莲面积8000亩,把沙湖打造成武汉“菜篮子”工程重要基地;牵手沙湖蛋业协会,扩大规鸡鸭养殖规模10万只,促进优质粮油、特色水产、优质莲子、精品蔬菜四大重点农产业基地上档升级;牵手武汉大学,打造中国莲乡。
——“大项目”支撑新农村大变化。沙湖于2010年6月被纳入仙洪试验区扩点乡镇,截至目前共计向上争取项目6个,累计项目资金8500万元,实现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目前,城乡一体化中邦新农村社区建设如火如荼。
——“大旅游”带动城镇面貌大提升。2007年8月,经省林业局批准,沙湖镇挂牌成立沙湖省级湿地公园,规划重点开发湿地美景观赏、湿地放濠探奇、鸟类观测、美食商贸等四大区域。次年12月,沙湖湿地被省电影家协会确定为江汉平原首家湖北影视创作拍摄基地,2009年先后接待《沔州烽火》、《生命回归线》、《洪湖赤卫队》等影视剧组拍摄。目前,沙湖镇已经与北京宸瑞影视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投资3亿元开发沙湖湿地公园,建设影视创作拍摄基地。围绕湖乡水韵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编制出服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建筑特色鲜明的高品位规划。挖掘沙湖本土特色饮食文化,建设“文化美食一条街”,增加旅游亮点,带动城镇经济。
2011年,沙湖镇紧紧抓住仙洪试验区试点乡镇、对接武汉城市圈桥头堡和孝仙嘉高速公路连通沙湖的三大历史机遇,实现沙湖经济的科学发、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十二五”目标】
着力建设仙桃东南经济重镇、现代特色农业强镇、生态旅游名镇、和谐文明新镇。到201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60亿元,工商税收达到3000万元,外贸出口742.5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00元。


沔城:打造文明古城创建旅游名镇

【镇域名片】
沔城地处仙桃市西南方,东临沪蓉高速,西近随岳高速,省级仙监公路横贯而过,镇域面积3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2.6万,是“全国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国家AA级名胜风景旅游区”、“楚天明星镇”、“湖北平安镇”,全省100个重点中心镇和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重点镇之一。
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7亿元,税收890万元,出口创汇1300万美元。预计2011年工商税收超过1500万元,外贸出口达到2500万美元。
沔城,既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又是一座朝气蓬勃、独具魅力的年轻回族镇,集回、汉、满、蒙古、土家等五族合一,汇佛、道、儒、伊斯兰与天主教五教同城。
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新型环保工业强镇战略,全力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富镇战略,着力实施水乡文化旅游兴镇战略,奋力实施和谐文明古城立镇战略,使全镇民族工业焕发活力,特色农业充满生机,朝阳产业蓬勃兴起,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民族工业焕发活力。在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同时,视环境保护为生命,关闭了有严重污染的“五小”企业3家,重组2家,转产1家。目前,全镇拥有工业企业2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兴建了占地面积达500亩的2个工业园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化工、机电、皮革、精密铸造和农产品加工等为骨干支撑企业的新型民族工业园。
——特色农业充满生机。高举生态旗,大打绿色牌,巧念蔬菜经,推行白田蔬菜化、水田莲藕化,现已形成仙监线和城邵线亩收7000元以上的1.5万亩两条绿色蔬菜长廊,兴建了以王河高标准大棚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和南桥常盛有机蔬菜清洁种植示范基地,以七里垸、红郝垸、麻思垸为中心的1万亩优质生态莲藕基地。“沔州绿”、“沔城牌”蔬菜享誉荆楚大地,并远销广东、上海、湖南、湖北等大中城市。
——朝阳产业蓬勃兴起。以创建湖北省旅游名镇为契机,大力挖掘古城文化遗产,不断实施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修编了《沔城名胜风景区旅游规划》,先后恢复、改造、兴建了一批历史人文景观、宗教文化场所和水乡莲池公园,总投资达5000万元。现已初步形成“历史人文风景、宗教民族风情、水乡生态风光”三大特色旅游,每年接待外地游客20万人次以上,创旅游直接收入200多万元,促进商贸流通3000万元。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以人为本,通过规划,加强文明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目前,集镇规模建成区面积达3.8平方公里,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镇20余条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近10处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全省第一家乡镇污水处理站也在该镇建设之中。正在兴建的江北中心社区,占地285亩,规划户数786户,入住人口4000人,统筹城乡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十二五”目标】
着力实施水乡文化旅游兴镇战略,奋力建设和谐文明古城。到201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20亿元,工商税收达到5000万元,外贸出口80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