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7日,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会议在潜江召开,不久前,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获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被人民网、中华节庆研究会评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艺术节”。 潜江人文资源丰富,孕育了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等众多英才。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激发了潜江植根历史,引领未来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市委书记朱汉桥介绍:近年来,潜江市把文化建设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竞争优势、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依托特色资源着力打造“文化强市”,扎实推进“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化品味,改善了文化民生,推进了潜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从文化名人到文化品牌,扮靓特色“文化名片” 曹禺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戏剧大师,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在众多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中,曹禺及其作品无疑是潜江建设“文化名市”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一张文化名片。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3年,潜江相继兴建了曹禺著作陈列馆、曹禺戏楼、曹禺陵园,开始了由文化名人到名人文化的积极探索。2004年,为纪念曹禺剧作《雷雨》发表70周年,潜江举办首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正式启动曹禺文化品牌建设项目。从2004年至2008年,潜江又兴建了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了曹禺文化国际交流。2010年,为纪念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潜江举办了第二届曹禺文化周,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以梅苑、曹禺祖居、曹禺大剧院等一批新建文化工程为主要载体,潜江成功申报了曹禺文化产业园项目并纳入了全省首批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以此确立了曹禺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以打造曹禺文化核心品牌促进“文化名市”建设的发展格局。 为扮靓“曹禺文化”特色名片,近年来,潜江先后开创性地举办了“中国作家曹禺故里行”、“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曹禺故里行”等活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裴艳玲、尚长荣等纷纷登台献艺,使国家级顶尖戏剧文化在潜江精彩绽放。连续举办了七届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市曹禺研究会为依托,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曹禺的学者建立广泛联系,先后出版了《曹禺研究》共7辑。今年6月,中国戏剧家协协会中青年编剧读书班在潜江开班,来自上海、浙江、安徽、辽宁、湖北、云南等地的20多名较有影响的中青年编剧齐聚潜江,标志着“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建设全面启动。 从曹禺故里到戏剧之都,不断拓展文化名市建设新思路 为扩大曹禺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戏剧文化,在筹办第二届曹禺文化周的过程中,潜江确立了建设“中国戏剧之都”的目标。2010年,潜江市与中国文联、湖北省文联达成共识,将“梅花奖”和“曹禺剧本奖”等珍贵戏剧文化资源引入潜江,建设以展示戏剧文化为主题的新的文化工程——“梅苑”。 目前,落户“梅苑”中的“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和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提写命名的“曹禺大剧院”以及上海世博会湖北馆等重点文化工程正紧锣密鼓建设之中。这批开建的文化重点工程与潜江已有的曹禺陵、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曹禺戏楼等共同构成了潜江提升曹禺文化品牌、繁荣戏剧文化,建设戏剧之都的载体和 平台。 目前,潜江市正努力把“梅苑”建设成湖北文化旅游的极品景观、戏剧艺术的大观乐园、全国戏剧的活动基地、世界戏剧的交流中心。今年6月,潜江市政府代表团到英国莎士比亚故里斯特拉夫进行友好访问,达成了曹禺故里与莎士比亚故里共建友好城市的共识,为潜江打造“中国戏剧之都”,扮靓特色城市名片,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从抓文化发展到抓文化经济,推动文化经济融合发展 一直以来,文化旅游业在潜江市GDP中占的份量不大,是一个“弱势”产业。至2003年底,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产值不足第三产业产值的8%。2004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市”的目标,启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初步规划与建设。2009年,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四位一体”发展总体布局,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经济文化一起抓的理念,潜江市委书记朱汉桥表示:“潜江市依托独特的名人文化、地域文化和产业文化,以建设“文化名市”为统领,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积极构建以经济带动文化、以文化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市域经济转型发展。 2009年以来,潜江市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和第二届国际和海峡两岸甲壳素研讨会暨第七届甲壳素科学技术大会,打造了“虾稻连作发源地”、“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等人文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小龙虾产业由由传统农业向生物高科技产业的转型,由产品经济向文化经济的转变。 2010年,潜江以筹办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为契机,整合市域内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提出了打造“天下第一台”、“平原第一坝”,建设“中国戏剧之都”的战略目标,确立了建设水乡园林生态之城和戏剧之都的文化产业定位,着力培育红色旅游、文化休闲旅游、城市与工程景观旅游以及石油工业旅游“四大”旅游资源,全面打造曹禺公园(梅苑)景区、龙湾遗址——章华台主题旅游景区等,初步形成了以兴隆枢纽水利工程景观旅游区、龙湾遗址——章华宫主题旅游区、曹禺文化产业园景区为支撑的“三区一线”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文化产业还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途径,产生了文化与经济融合互促的联动效益。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系列活动期间,来自世界各地、港、澳、台及国内的客商共签订经贸投资项目52个,投资总额218亿元,创下了潜江节会招商新记录。 从以文化民到文化乐民 彰显文化发展人本价值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在基层,目的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潜江市强化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投入,着力改善文化民生,有效探索出了文化惠民的新路径,促进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近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将文化惠民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与此同时,通过跟踪问效考核机制,切实落实税费减免和文艺演出经费补贴等文化经济政策。2004年,潜江将农村电影放映经费按人平0.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2005年,将打造曹禺文化品牌经费100万元纳入了财政预算;2007年将文化“三下乡”100万元以及流动舞台车、流动电影放映车运行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农民看电影看戏,政府统一买单”。 近3年来,实施免费送戏下乡300多场,送电影1.2万场,送图书50多万册;2009年,全市投入群众性文化活动项目的经费达到了1200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市用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产业扶植和文化体制配套改革的投入突破20亿元。这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基层文化建设,改善了文化民生因而也深得民心。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